然而,就算發放給每個人的小麥量隻達到保證不餓死的程度,20萬人口也會給國庫帶來沉重的負擔。據說1摩第小麥的市價平均為10塞斯特斯,但是不能以市價來計算《小麥法》給國庫帶來的負擔。並且從尼祿時代開始,小麥是不收稅的。所以,除了向生產者支付的批發價之外,還要算上裝載到Societas的船隻上運抵奧斯提亞港的運費。全部計算進來的話,1摩第小麥的成本價差不多是6塞斯特斯左右。
20萬人一年所需的小麥總量為1200萬摩第,這樣的話所需費用為7200萬塞斯特斯,那麼羅馬帝國的社會福利費就相當於支付給羅馬全軍將士薪水的三分之一。保障平民不餓死的政策是需要一筆相當大的費用的。但是,曆代皇帝依然堅持奉行這項政策。對於沒有資格享受《小麥法》的平民的需求,也一直通過完善港灣和倉庫的設施來保證供給量的充足和價格的穩定。羅馬皇帝的兩大職責在於安全和糧食的保障,所以一旦在其中任何一項上做得有所欠缺,很可能會在競技場接見民眾時迎來噓聲,甚至有被殺死的危險。
但是,對於了解現代福利製度的我們來說,國家的社會福利應該還包括醫療和教育。
然而,羅馬人不認為這兩項屬於國家的職責。不過也有例外,就是在每處軍團基地常設的軍隊醫院。連前線的軍團基地都有如此完備的醫療設施,帝國的首都羅馬卻沒有本應該修建的大醫院。如果要想討市民的歡心,皇帝們本可以爭先恐後地修建大醫院。但是,皇帝們爭先恐後修建的“大建築”卻是浴場,還有可以在夏季供給充足水源的水道設施。此外,在羅馬帝國時代的首都羅馬的複原地圖中,也找不到與醫院同樣重要的大規模公共設施——學校。
教育與醫療
古代的羅馬人並非對醫療和教育漠不關心,尤裏烏斯·愷撒早在公元前45年就頒布了對於從事醫療和教育工作的醫生和教師,不問本人的出生地、民族和膚色,統統賜予羅馬公民權的法律。擁有羅馬公民權也就意味著被免除了行省稅這項直接稅。愷撒的想法是,通過免除直接稅,讓這些人從事醫療和教育來適當地回報社會。換做現代的日本,就是不管出生在日本還是韓國,或是美國、德國、印度,都賦予日本國籍,並且免除在日本的所得稅,以此來吸引人才到日本從事醫療和教育事業。也就是說,通過給予優待措施來生成知識產業的自由市場,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促進水平的提高和費用的合理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不會產生大規模的國立醫院和公立學校,而是出現無數的小規模診所和私塾。從事醫療工作的地點應該是在供奉醫術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殿附屬的診所,或者是在醫生的私人住宅中。私塾方麵則是在神殿、廣場或會堂的一角提供教學場所,有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愷撒廣場就留存有似乎是出自中小學生手筆的塗鴉。
愷撒的這種製度在羅馬帝國期間一直發揮著作用。筆者認為,始終堅持將醫療和教育委托民間的這種方針正是羅馬的社會福利費用沒有給國家財政帶來過重負擔的重要原因。總之,因為羅馬帝國始終奉行除了國家必須經手的事情之外一切委托給民間的方針,所以才實現了現代所謂的“小政府”。
但是這項製度能夠在羅馬人當中固定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羅馬人自身對教育和醫療的看法。
羅馬人認為,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有意願、資質和經濟寬裕的人才應該接受的。如果奴隸有這種意願和資質,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的話,也有機會和主人的兒子一起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另外,在羅馬社會中,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不會給出路帶來影響。曆代皇帝中沒有一人曾經到當時的最高學府——雅典或羅得島留過學,不過這些皇帝卻無一不熱衷於在帝國的首都羅馬修建國立圖書館。圖書館在當時本身就是研究所,同時,羅馬的官方記錄包括元老院的議事錄都是公開的,所以保存這些記錄的Tabularium(意譯為公文書館),也可以稱為研究機關。並且,富裕的家庭在子弟的教育投資上都不惜重金。如果在圖書館從事研究和寫作的同時能夠為城裏的孩子們提供教育的話,就可以享受免除直接稅的優待。人們都樂於聚集到環境好的地方,出身於帝國行省的有潛質的青年就如隨風飄舞的草木一樣湧向羅馬,他們通過向羅馬的孩子們提供教育可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