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羅馬軍還是戰勝了加利蒂人,但贏得並不漂亮。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場讓對方心服口服的勝利。所以在首都羅馬舉行的慶祝戰勝加利蒂人的凱旋儀式和開始使用“Germanicus”這個尊稱(意為“征服了日耳曼民族的人”)的圖密善遭到了元老院的冷笑,一般公民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
但是,凡事有壞也有好。如果以壓倒性優勢戰勝加利蒂人,圖密善可能就會開始與日耳曼民族真正作戰了,贏得不漂亮正好可以提醒他不要忘了主要的目標是修建日耳曼長城。第一階段沿著內卡河修建“Limes”的工程得以繼續,第二階段將內卡河劃入防區內部的“Limes”修建完成對於負責工程的軍團工程師們來說已經近在眼前了。到了五賢帝時代,整個修建工程才全部結束。隻有身在首都、不知道最前線情況的人才不了解日耳曼長城的重要性,元老院就是這樣的典型,他們甚至將圖密善對戰敗的加利蒂人采取寬大處置的做法也作為了批評的理由之一。
用“Limes”將萊茵河與多瑙河這兩大河流的上遊一帶包圍起來的話,羅馬帝國的北部防線就可以成為一道銅牆鐵壁。不過現在多瑙河一帶的修建還沒有完成,這個地區的防衛強化即軍事國界化的工作不能再拖延了,因為居住在多瑙河北岸的蠻族已經開始表露出團結的動向了。對於圖密善來說下一個軍事課題或者說對於羅馬帝國整個防衛體製來說下一個課題就是這條多瑙河防線了。
內閣
羅馬皇帝擁有強大的權力,這是任何人都沒有異議的曆史事實。然而,強大的權力也意味著肩負更多的責任。圖密善在繼任帝位時躊躇滿誌,並且他很年輕,還是一個討厭虛偽的人。他覺得皇帝和元老院共同統治帝國的做法是奧古斯都掩人耳目的伎倆,皇帝才是實際的統治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這種想法。圖密善接下來經手的是對“第一公民的輔佐機關”(ConciliumPrincepium,筆者譯為“內閣”)的改革。
《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中已經講過,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創設的這個機關最初的成員為21人,之後不久增加為26人。具體來說包括“第一公民”即皇帝,任期一年的執政官1人,從公職人員中各選出1名代表擔任相當於現代的部長的法務官、財務檢察官、按察官、財務官,以及從元老院議員中抽簽選出20名成員。皇帝兼任執政官的年份比較多,也有不設置財務官的年份,即使設置也大多由皇帝兼任,所以成員人數不是固定的。不過由這個“內閣”實際負責帝國的統治才是創設者奧古斯都的真實用意,這項製度在之後的100多年也一直不間斷地保持著。
圖密善實施的改革是減少原本屬於元老院的20人的名額,代之以騎士階級出身的人。
騎士階級在羅馬社會中是低於元老院階級的第二階級,共和政體時代的國政被元老院壟斷,所以騎士階級一直專心於經濟活動,可以把他們理解為屬於“經濟領域”的人。但是進入帝政時代後,政界向這些人敞開了大門。奧古斯都、提比略、克勞狄烏斯以及其他皇帝都熱衷於起用騎士階級出身的人。騎士階級在共和政體時代本來是騎上戰馬參與祖國國防事業的騎兵,因此而得名。在進入帝政時代之後這個名字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這些人成為了皇帝任命的行政官僚。皇帝需要培養這種為自己賣命、對抗元老院的幫手。
埃及長官、各行省的皇帝財務官、在現代相當於知事的首都行政長官、首都警察的長官、近衛軍團的長官、上下水道的最高負責人、地方自治體的議會長等職位幾乎都是騎士階級出身的人。另外,隨著帝政的推移,各軍團的軍團長、指揮數個軍團的司令官也越來越多地由騎士階級出身的人擔任。但是,起用這些人的皇帝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不是將這些騎士階級出身的人培養成對抗元老院的勢力,反而是讓這些人進入元老院,來壓製代代都是元老院階級的反抗。
讓這些人進入元老院的方法很簡單,隻要讓他們當選財務檢察官或護民官就可以了,因為隻要擔任這些官職就可以在元老院中自動獲得議席。要不然就是由皇帝推薦業績顯赫的人,讓元老院也不得不承認。騎士階級出身的人也認為進入元老院是件榮耀的事情,一般都樂於接受。以韋斯帕薌為首,在本書登場的人物有一半以上是騎士階級出身的元老院議員。這意味著帝政讓這些在共和政體時代被排除在國政之外的人充分得到了機會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