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人想以海盜行為代替通商,通過掠奪而不是農業和手工業來獲取生活來源的話,防衛的必要性就不會消失。防衛的結果以武力決勝負的情況明顯多於和談是因為雙方的“想法”(Concept)或價值觀不同。羅馬帝國形成了獨特的命運共同體,使得帝國內的各民族能夠擁有相同的“想法”,但是對於與自己“想法”不同的外部民族之間的關係從來都沒有省過心。學校講授的羅馬史告訴我們,帝國在公元5世紀滅亡是由於那個時期發生了蠻族入侵,但這完全是誤解。縱覽羅馬在共和政體和帝政時期的全部曆史,可以說時刻伴隨著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能夠從首都羅馬遭到入侵的公元前390年一直存活到羅馬再次被蠻族蹂躪的公元410年這長達800年的時間,很大程度上依靠它完善的國防力量。實際上,即使在公元5世紀蠻族入侵時,東羅馬帝國也逃過了滅亡的命運,因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充分發揮了它的防衛係統的作用。入侵的蠻族也避開了東羅馬帝國,而是去攻擊防衛係統無法發揮功能的西羅馬帝國。
既然可以說民族間的衝突起因於“想法”的不同,不想成為失敗者的話就不能忘記努力加強國防能力。羅馬皇帝的兩大職責是安全和糧食的保障,“糧食”的保障是在保障了“安全”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的目標。對皇帝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參考的是軍事上的業績,英語“Emperor”來自意為軍事最高負責人的拉丁語“Imperator”,這是皇帝無法避免的宿命。
公元85年臨近冬天時,羅馬得知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生活在多瑙河下遊北岸一帶的達契亞人大舉渡河,攻入了羅馬領土的南岸。不過本來蠻族的入侵雖是新聞,卻也不是什麼令人震驚的事情。這次之所以令人震驚是因為緊接著快馬來報的急使傳達的消息是,前往迎擊的軍團大敗而歸,指揮軍團的米西亞行省總督薩比努斯戰死。
圖密善決定親自上前線,並將在次年春天開始的羅馬軍的反攻中擔任前線總指揮。他打算帶上近衛軍團的長官弗斯庫斯作為實戰指揮官。弗斯庫斯的經曆無從查證,但是近衛軍團與防衛邊境的軍團不同,可以說是沒有前線服役經驗的部隊。這名叫做弗斯庫斯的長官穿的倒是華麗的近衛軍團長官軍裝,圖密善將實戰的指揮權交給這樣一個人隻能說是他的錯誤。與蠻族交戰的特點在於他們沒有什麼戰略戰術,而是一股腦地大舉入侵,很難應付。這個道理跟正規軍不善於和遊擊隊作戰是一樣的。其實應該任用曾經和喀裏多尼亞的遊擊隊交戰長達6年的阿格裏科拉。圖密善並不討厭阿格裏科拉這個人,他甚至給予了阿格裏科拉充分的榮譽,對其尊敬有加,很難理解他為何沒有任用阿格裏科拉。
不過,公元86年與達契亞人的第一場戰役還是以羅馬的勝利告終。羅馬一方動員了5個軍團的主要戰鬥力以及數量相當的輔助兵,還有近衛軍團的一半兵力也參戰了,總兵力超過6萬人。在投入了大量兵力後,羅馬成功地將達契亞人趕回了多瑙河北岸。
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提出了結束戰爭和締結和平條約的請求,遭到拒絕。因為羅馬已經製定了第二戰的目標——進攻多瑙河北岸,搗毀達契亞人的根據地。
圖密善對第一戰的勝利感到很滿意,他讓弗斯庫斯全權負責第二戰,自己返回了首都羅馬,因為皇帝的工作還有很多。不過就算圖密善繼續留在前線,第二戰的結果也不會改變。既然他能提出修建日耳曼長城,在戰略上應該還算有敏銳的感覺,但是實際的戰役通常會接連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隻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挽救敗局。
圖密善接到的第二戰結果是一場大敗,一個軍團和近衛軍團全軍覆沒,擔任總指揮的弗斯庫斯戰死,軍團的銀鷲旗也被敵人搶走,可謂臉麵丟盡。這場對達西亞的戰役是在今天的塞爾維亞—黑山到羅馬尼亞一帶進行的。失敗的地點並不是在達契亞人的根據地薩米澤傑圖薩,而是在渡過多瑙河開始北上的地方遭到了前後左右的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