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1月27日—117年8月9日在位)
通向皇位之路
在王政時代已是名門貴族的尤裏烏斯·愷撒自不必說,“尤裏烏斯—克勞狄烏斯王朝”的諸位帝王——愷撒的養子、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其後的提比略、卡利古拉、尼祿等——都出身於首都羅馬。尼祿皇帝自殺後,爆發內戰的一年裏,相繼出現了加爾巴、奧托、維特裏烏斯這三位皇帝。他們的“原籍”也是羅馬。
終結內亂後登上皇位的韋斯帕薌,最先打破了帝國最高統治者都出身於首都羅馬這一傳統。被稱為“弗拉維王朝”的韋斯帕薌、提圖斯、圖密善三位皇帝,他們的“原籍”是位於羅馬東北約60公裏處的列阿特(今瑞耶提)。奧古斯都皇帝把帝國的主體意大利半島分成了11個州。首都羅馬加上那不勒斯是第一州,瑞耶提屬於第四州。因此,出生於此地的韋斯帕薌隻能算是外鄉人。但是,在他兒子圖密善遭暗殺後繼承皇位的涅爾瓦,其“原籍”是首都羅馬,所以看似潮流又回來了。但是,正是這位涅爾瓦,對這股潮流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正是涅爾瓦皇帝指定馬爾庫斯·烏爾庇烏斯·圖拉真(Marcus Ulpius Traianus)為其皇位繼承人。圖拉真出生於公元53年9月18日,出生地是意大利卡(Italica),屬於西班牙南部行省貝提卡。現在,這座城市依舊沿用羅馬時代的名字——意大利卡。意大利卡位於距羅馬時代的西斯帕裏斯(今塞維利亞)西北8公裏的地方。但是它不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地方小鎮,因為從地中海到大西洋貫通伊比利亞半島的、當時的主幹道之一要穿過意大利卡市中心。從加的斯經由塞維利亞和梅裏達北上的大道,也要穿過意大利卡的市中心。羅馬人雖然興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遍及帝國全域,卻唯獨缺少修建環形道路的意識。在羅馬人的思維中,所謂道路,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城鎮,或者是在鄉村,都應該通往人類居住的中心區域。即便是小小的城鎮意大利卡,人和運載物資的車輛穿梭於大道上的情形一定是司空見慣的。
而且,意大利卡還有其他城鎮所沒有的特殊性。所謂“意大利卡”,意思是意大利人居住的城鎮。正像這個地名所表示的那樣,這是羅馬人在本土之外建起來的第一座殖民城市,建於公元前206年,是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決定興建的。
正是他在4年後的紮馬會戰中戰勝名將漢尼拔並取得布匿戰爭的勝利。當時,恰逢布匿戰爭打得最難解難分的階段,羅馬與迦太基之間一次次地上演著你死我活的生死決戰,伊比利亞半島剛從迦太基手中奪來成為羅馬的領地。為了讓來到這裏的士兵們在期滿退役後有個定居點,於是興建了殖民城市意大利卡。
當時羅馬軍團中的士兵全部是出身於意大利本土的羅馬公民權所有者。由於服兵役期間不允許結婚,所以,可以認為被送到這裏的所有的人都是單身。留在意大利卡的退役士兵們,也像後來的其他羅馬殖民城市的男性一樣,一定是跟當地女子結婚的。結婚對象可能是西班牙原住民中的女孩,也可能是頻繁來往於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古代稱為“赫丘利之柱”)的北非姑娘,還可能是身上流著迦太基血液的女子。因為在成為羅馬領土之前,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是迦太基人。沒聽說有人特意從意大利本土接女孩子過來的事例,這是因為,羅馬人與希臘人不同,這個民族對於與其他民族通婚不會有抵觸情緒。因此,盡管圖拉真的祖先毫無疑問是出身於意大利本土的羅馬公民,但是他一定是混血。正因為如此,對於第一個出身於行省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進行大書特書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上麵所講的內容,對於我們理解羅馬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羅馬帝國最高權力者的出身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僅限於羅馬,後來變成了意大利本土的地方城市,接著又變成了行省,這一過程充分顯示出羅馬帝國與後來的其他各帝國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觀念。也就是說,作為勝利者的羅馬不是對曾經是失敗者的行省實施奴役,而是通過把曾經作為失敗者的行省拉進來,創立一個大的共同體,共同構建羅馬帝國。在皇帝出身的變化過程中,這一點得到了最具體形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