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單純是因為圖拉真在5年間的所作所為卓有成效,更是因為羅馬人對功過是非的評判很公正。盡管他們會判處某個人“記錄抹殺刑”(Damnatio Me-moriae,《羅馬人的故事8·危機與克服》中對此有詳細描述),但是,如果這個人在某個方麵是有所貢獻的,那麼他的貢獻並不會被抹殺掉。相反,羅馬人通常會記住他的這一貢獻。就連總是對皇帝圖密善持批判態度的曆史學家塔西佗,也坦誠地寫下了自己在公職上的升遷就是在圖密善時代。
新即位的皇帝涅爾瓦當時已是70歲高齡。據傳言,元老院推薦涅爾瓦的理由,第一是他沒有兒子,第二正是因為他年事已高。當然這隻不過是傳言而已。真正的理由應該在於涅爾瓦的出身門第顯赫。盡管他的出生地是意大利的地方城市納爾尼,但他出身於共和製時代世襲的名門貴族。在公元1世紀末的那個時代,這樣的名門貴族屈指可數,已經不足10家。在第二代皇帝提比略前往卡普裏島過隱居生活期間,為數不多的隨行者中就有涅爾瓦的祖父。提比略本人學識豐富,所以他隻挑選同樣學識淵博、可以與他平等對話的人陪伴自己去卡普裏。提比略和涅爾瓦祖父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皇帝與元老院議員之間的關係,倒不如說更像是兩位學識高深的老友之間的關係。涅爾瓦家族的男性都是元老院議員。但是在百姓的眼裏,這個家族的人與其說是政治家倒不如說是學識淵博的人。盡管圖密善皇帝與元老院關係緊張,但他不得不從元老院中挑選與自己共同執掌執政官之職的人選,他選擇了涅爾瓦。隻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自己死後,涅爾瓦會坐上皇帝的位子。
總之,涅爾瓦之所以能登上皇位,給人的感覺不是因為他有多少給人印象深刻的、突出的優點,而是因為他沒有明顯的缺點。當上皇帝後的涅爾瓦需要顧忌的不是請他坐上皇位的元老院,而是近衛軍團和在帝國邊境上執行軍務的各個軍團。因為他們是圖密善的支持者。圖密善不僅讓士兵們實現了期待已久的加薪願望,並且經常親赴前線,深得士兵們的擁戴。
公元96年9月18日,已統治羅馬帝國15年、再過一個月就滿45歲的皇帝圖密善,年紀輕輕就遭遇了暗殺。這位皇帝在元老院的口碑實在欠佳,元老院議員們都很不喜歡他。然而,在羅馬史研究方麵作出了劃時代貢獻的、19世紀曆史學家蒙森卻對他評價極高。暗殺圖密善不是元老院內反圖密善派的議員所為,也不像皇帝尼祿那樣,歸因於行省對他的不滿,他是在熟睡之際遭到襲擊而被殺的,是宮廷內的人所為,凶手是皇後身邊的解放奴隸。
不能說元老院跟這件事毫無幹係。就在皇帝被殺的那個晚上,曾經與圖密善共同執掌過執政官之職的涅爾瓦就接到了通知。在第二天一早舉行的元老院會議上,迅速通過了涅爾瓦即位的決議。甚至還決定用“記錄抹殺刑”懲處圖密善,把這位剛剛故去的皇帝的所有成績一筆勾銷。從深夜到第二天一早的短短時間裏,如此高效率地通過這麼多決議,可見一定有什麼人在中間穿針引線。但是,這個人究竟是誰,我們不得而知。元老院沒有追究,當然也沒有人懷疑主謀是否有可能會是貌似性情溫和且不具備政治家性格的涅爾瓦。真相就這樣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得知圖密善遇刺的消息後,留在首都的近衛軍團和駐紮在帝國邊境基地的各軍團都沒有采取行動。這一情況表明元老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政權更替”變成既成事實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士兵們靜觀事態的狀況並沒有能夠維持很久。一年時間過去了,由衷欽佩圖密善、盼望早日查出圖密善遇害真相並找出元凶的近衛軍團,看到涅爾瓦依然沒有任何作為,開始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他們甚至把皇帝涅爾瓦禁閉起來,強烈要求他查找出元凶並處以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