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皇帝圖拉真(4)(1 / 2)

由於違背神君奧古斯都的遺訓,所以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說服元老院和羅馬公民,因為他們才是羅馬帝國真正的主權人。在羅馬,所謂的皇帝,不過是受這兩大主權人的委托開展政治活動的羅馬公民中的“第一公民”而已。什麼是“說服他們的理由”,隻要想一想元老院和羅馬公民權所有者這兩大權力階層為什麼不接受圖密善皇帝的做法,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羅馬人的故事8·危機與克服》講述圖密善皇帝的章節中已經作了詳細的講述,所以這裏我隻簡述一下要點。羅馬人已經把萊茵河防線建成了銅牆鐵壁,又因為日耳曼長城的完工,完成了萊茵河和多瑙河兩大河流上遊地區的防禦體係。在這時的羅馬人麵前,新出現的敵人是達契亞人,他們已經把勢力擴大到了多瑙河下遊北岸一帶。對羅馬來說,生活在多瑙河這條天然防線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怕,隻有當它聯合周邊部族時才會構成威脅。羅馬無法再對達契亞人置之不理,是因為正如他們的首領自稱“國王”所表明的情況那樣,他們已經成功聯合了其周邊一些更為弱小的部族。

達契亞人因為有了德凱巴魯斯,其勢力得以迅速擴大。德凱巴魯斯是一位很有能力的領袖,野心很大。除了居住在多瑙河下遊自己的地盤,他還兼並了生活在現在的匈牙利至南斯拉夫一帶及多瑙河中遊的其他部族,企圖在多瑙河北岸建起一個統一的王國。為了表示自己有能力實現這一野心,他甚至侵入羅馬的領地——多瑙河南岸。

德凱巴魯斯采取突然襲擊的戰法,取得了成功,迎戰他的羅馬軍團被打得潰不成軍,指揮軍團的米西亞行省總督在戰鬥中陣亡。

圖密善決定親征前線。在皇帝同時又是羅馬全軍統帥的指揮下,投入了5個軍團的兵力,最終這場戰鬥以羅馬方麵的勝利而告結束。達契亞國王提出了和談請求,圖密善未經元老院討論就一口回絕。在接下來的第二輪戰鬥中,羅馬軍團橫渡多瑙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直指達契亞的首都。

然而,滿懷第一仗勝利的喜悅已經回到首都羅馬的圖密善,得到的有關第二次作戰結果的報告卻是羅馬軍隊大敗。參加戰鬥的近半個近衛軍團和另一個軍團被殲,擔任總指揮的近衛軍團的指揮官陣亡,甚至銀鷲旗也落到了敵軍手中,這讓羅馬人備感恥辱。第二次戰鬥發生在現在的塞爾維亞至羅馬尼亞一帶。羅馬軍團主動進攻達契亞人,然而,這一戰羅馬軍團非但沒有攻入敵方的首都薩米澤傑圖薩,反而在渡過多瑙河開始北上的時候受到了來自敵軍的夾擊,結果一敗塗地。

這是一次慘痛的失敗,卻沒有讓圖密善皇帝徹底喪失銳氣。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準備再戰,以雪前恥。這次,他任命尤利安努斯為總指揮。此人長年在多瑙河防線執行軍務,對當地的情況相當了解。

公元88年,尤利安努斯率領軍隊橫渡多瑙河,向達契亞人發起了進攻。他巧妙地運用戰術,成功地把敵軍誘至平原地帶。一旦會戰的戰場變成開闊的平原,羅馬軍隊將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羅馬軍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達契亞士兵被打得潰不成軍,四散逃竄。然而,羅馬軍隊最終還是沒能攻入達契亞人的首都,因為冬季到了。深知當地冬季嚴寒的尤利安努斯把軍隊撤回到多瑙河南岸,拆除了用船隻串聯起來的浮橋,讓士兵們進入休整狀態,直至第二年春季。到了次年,即公元89年,羅馬軍隊並沒有北渡多瑙河。

這是因為圖密善選擇了與達契亞人和解。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是要對高地日耳曼軍團司令官薩騰尼努斯的叛亂事件作善後處理,盡管這次叛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得以平息。

二是有必要牽製帕提亞王國,因為有人假借尼祿皇帝之名竟得到了響應,再次點燃了反抗羅馬帝國的火種。

三是也許他認為羅馬軍隊的手下敗將達契亞人並不足懼,反倒是那些在多瑙河中遊一帶挑起戰端的日耳曼各部族更需要認真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