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皇帝圖拉真(10)(1 / 2)

然而,戰前準備工作就緒並不意味著馬上可以發起進攻。小普林尼曾經當著圖拉真的麵說過:“戰爭並不可怕,但是戰爭不應該由我們挑起。”不僅如此,羅馬和達契亞之間還有一份由圖密善皇帝和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之間簽署的和平條約。所以,圖拉真不能貿然出手,他需要發動進攻的借口,需要掌握達契亞方麵違約的證據。也就是說,他必須等待達契亞方麵首先出手。就在這時,一部分達契亞士兵看到集結在多瑙河對岸的羅馬大軍心生恐懼,魯莽地采取了一些授對方以口實的行動。消息很快傳到首都羅馬。適宜遠征的春季一到,圖拉真就離開了首都,時間是公元101年的3月25日。

達契亞問題

公元14年去世的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曾經留下遺訓,禁止羅馬帝國進一步擴張霸權,至此已過去近90年。第二代皇帝提比略又明確界定了“進一步擴大”國界的範圍是到萊茵河、多瑙河、幼發拉底河和撒哈拉沙漠為止。第四代皇帝克勞狄烏斯曾經攻打不列顛(今英格蘭和威爾士),並征服了這一地區。但是,這次軍事行動不能算是違反奧古斯都遺訓的行動,因為很早以前,尤裏烏斯·愷撒就曾經攻打過這一地區。除了征服不列顛,羅馬帝國采取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是為了維護帝國邊境的穩定或是鎮壓內部的叛亂。

盡管這是羅馬帝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然而,關於圖拉真發起的這場戰爭的詳細情形,可以說幾乎已無人知曉。圖拉真無法激起曆史學家的悲憤情緒,無法使他們產生寫作的激情。甚至作為賢帝,他居然連傳記也沒有。有關征服達契亞的史料也隻有下麵三種:

一、傳說是圖拉真親筆書寫的《達契亞戰記》(Commentarii Dacii)。二、卡西烏斯·狄奧所著《羅馬曆史》中有關這場戰爭的記述部分。三、在被稱為“圖拉真記功柱”的勝利紀念碑上,有記述戰爭過程的、超過200米長的浮雕。雖然考古學調查可能有助於為這三種史料提供實證,但是由於戰場位於現在的羅馬尼亞境內,所以考古學上的調查研究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進展。據說《達契亞戰記》是圖拉真模仿尤裏烏斯·愷撒的《高盧戰記》親自著述的。凡是研究羅馬史的人自然都會認為要是這部著作保留下來就好了。然而,遺憾的是,如今這部作品已經無跡可尋,唯一留下來的隻有一行後來有人引用過的話。

其次,卡西烏斯·狄奧的《羅馬曆史》中,也隻能找到有關五賢帝時代的部分片段。

隻有圖拉真記功柱,在過去了1900年以後的現在,依然挺立在原址上。如果你希望近距離觀看浮雕上的每一處細節的話,那麼,位於羅馬郊外羅馬博覽會新城(Esposizione Universale Roma,簡稱EUR。——譯者注)的羅馬文明博物館裏有高質量的複製品。圖拉真記功柱是一部用鑿子代替筆書寫的“達契亞戰記”,隻是它的缺陷很明顯。盡管全長達200多米,畫麵數量也多達140多個,畢竟它與文章所傳達的信息量和準確性不可同日而語。刻畫在白色大理石浮雕上的士兵們手裏拿的所有槍和劍都是銅製的,充分證明了當時的羅馬人非常注重現實。雖然在帝國滅亡後,這些銅製的槍、劍都被取下來熔化,可能已經做成了其他什麼東西。但是,能夠想象得出的是,在這些銅製武器留在各自所在位置上的圖拉真記功柱那個時代,這些浮雕的逼真程度一定非常之高。圖拉真記功柱不隻是曆史史料,同時也是羅馬造型藝術的傑作。

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要講述達契亞戰爭,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可以想象,讓研究者們哭笑不得的是,就算閱讀了他們這些專家的著作,我們依然無法把握這場戰爭的全貌。既然不能把握戰爭的全貌,自然就無法透徹地理解這場戰爭。也因此,要清楚地講述這場戰爭難上加難。但是,就我本人而言,在研究了圖拉真記功柱上的所有畫麵後,自認為對這場戰爭似乎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這裏,我想對這根圓柱上每個畫麵進行說明,來取代我用自己的理解對這場戰爭的過程的整理所作的描述。我知道,如果能把這根圓柱上的所有畫麵都拍成照片刊登出來是最理想的,但是鑒於版麵的原因,顯然做不到這個程度。所以,我隻選取若幹畫麵的照片,希望讀者朋友們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