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塔帕伊之戰以羅馬方麵的勝利而告結束。這場戰鬥自始至終打得都很激烈。有羅馬士兵拿著砍下來的達契亞士兵的頭顱給皇帝看;也有羅馬士兵無暇給皇帝看,隻從敵人頭上割下一縷頭發叼在嘴裏繼續戰鬥。羅馬士兵一路追擊敗兵,前麵突然出現一堵城牆。城牆上,立著被達契亞奪走的隊旗和綁有被殺羅馬士兵腦袋的長槍。不知道是否是圖拉真的命令,畫麵上羅馬士兵正在火燒全城。
(13)圖拉真站在士兵們前麵,稱讚他們作戰勇敢。
(14)五位達契亞使節求見圖拉真,圖拉真帶著幕僚出來迎接。達契亞使節們沒有頭戴無簷帽,說明他們不屬於達契亞統治階層。看到此情形,圖拉真應該對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提出和談的誠意產生過懷疑吧。
(15)塔帕伊之戰結束了,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繼續前進的羅馬軍隊像地毯式清除一樣,攻打並燒毀所有妨礙他們前進的城鎮、村落以及堡壘。見到男子一律格殺勿論,見到老人、女子和兒童就抓起來移送到多瑙河南岸,隻剩下狗、牛、羊等家畜。
這時,公元101年冬季好像快到了。圖拉真在達契亞留下一半軍隊,自己隨同另一半軍隊向南回到多瑙河沿岸的基地過冬。
(16)達契亞國王為了轉移已經追至距離首都50公裏處的羅馬軍隊的進攻矛頭,製訂了一個方案——向位於多瑙河下遊的羅馬軍團基地發起進攻。進攻目標是遠米西亞行省的諾維伊,駐紮在這裏的是第一意大利卡軍團。諾維伊相當於現在保加利亞的斯維什托夫。從達契亞王國到諾維伊隻要沿河邊一路南下即可,途中絕沒有可能遭遇羅馬軍隊。
然而,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的計劃實在有失周密。首先他小看了橫渡多瑙河這件事。事先沒有作好周密的渡河準備,騎兵就已經催馬下河,士兵也擠滿了渡船。整個渡河過程中損失了不少兵力。好在達契亞人口眾多,而這也是達契亞對羅馬構成威脅的原因之一。
(17)終於過河上岸的達契亞士兵,對諾維伊基地發起了圍攻。羅馬士兵從城牆上展開反擊。因為一半以上的兵力被派去攻打達契亞,所以防禦戰應該打得異常艱難。這時,德凱巴魯斯再次判斷失誤。他沒有料到羅馬皇帝會親自趕來救援,畢竟諾維伊隻是一個軍團基地。他自己沒有參加進攻諾維伊的作戰,所以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敵方統帥會親自趕來增援基地。
(18)在這個畫麵上,背景是林立的石結構公共建築物以及圓形競技場。由此推測,圖拉真過冬的地方一定是城市化程度已經很高的軍團基地,很可能是近米西亞行省的首府辛吉杜努姆(今貝爾格萊德)。如果是這樣的話,順多瑙河而下,沒有600公裏無論如何到不了諾維伊。如果選擇走陸路,因為多瑙河是一條防線,所以,以提高戰時行軍速度為首要目的的道路修建應該已經完成。
圖拉真記功柱上的這個畫麵描繪的是基地前河岸邊的情景。有的士兵正在往船上搬運軍糧,有的士兵穿著軍裝正在依次上船。圖拉真身著便裝,也就是托加,正準備登船。自從把多瑙河當做防線以來,同萊茵河一樣,羅馬在多瑙河安排了船隊,甚至還有專門用來運送馬匹的運輸船。
(19)在這個畫麵上,羅馬船隊順著多瑙河正在往下遊前進,其中一艘船由皇帝親自掌舵。進入下遊地帶後,多瑙河的河麵漸漸開闊,轉而向東。到了這裏,劃槳動作越快船速也會越來越快。此外,機動部隊大概是走陸路向東去的。
(20)距離敵人正在攻打的諾維伊以西五六十公裏的地方是伊斯克爾基地。
就在該基地附近,圖拉真和士兵們棄船上岸,與走陸路前來的機動部隊會合後,前去救援諾維伊。這時的圖拉真換上了軍裝,他騎在馬上,行進在軍隊的最前麵。緊隨其左右、身後的是身著各色軍裝的士兵們。
(21)前去偵察的騎兵隊回來了,在向皇帝報告敵情。
(22)了解敵情後,圖拉真下令,首先出動的是來自北非的騎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