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皇帝圖拉真(13)(1 / 2)

同樣,與上一年一樣,羅馬軍隊依然在行軍途中在路旁修建宿營地和堡壘。但是,這一年,圖拉真改變了戰術。一定是上一年達契亞人攻打位於多瑙河下遊的羅馬軍隊基地諾維伊,讓他作出了改變戰術的決定。

公元102年的達契亞戰役,他采用了兵分兩路的戰術,向位於山脈北側的、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發起進攻。一路進軍的路線與上一年相同自西繞過山脈,另一路從東側繞到山北側。這就意味著,在離開位於多瑙河南岸的軍團前線基地的時候,他已經決定采用圍而殲之的戰術了。上一年冬季,達契亞軍隊攻打諾維伊的時候,已經證明了即便是一支人數龐大的軍隊,從東麵繞過山脈到達多瑙河也是完全可能的。既然自北向南可以,那麼反方向也應該可以。

隻是,自東迂回的路線與自西迂回的路線相比,顯然困難得多。自西迂回的路線前一年已經走過,沿線已有堅固的宿營地和開通好的道路,還有留下來的一半軍隊。但是,對羅馬軍隊來說,自東迂回的路線還是第一次走,並且距離又是自西迂回的三倍。因此,圖拉真決定由騎兵和年輕力壯的精銳軍團兵組成從東側迂回的軍隊,姑且稱之為第二路軍。這支軍隊由率領毛裏塔尼亞騎兵團的、威震一方的盧修斯·昆圖斯擔任總指揮。如果說,圖拉真的同鄉、出身西班牙的李錫尼·蘇拉是第二號人物的話,那麼出身北非的昆圖斯可以說是第三號人物。圖拉真本人和蘇拉一起率領第一路軍自西迂回。

(33)浮雕上關於第二年“達契亞戰記”的重點好像放在了對第一路軍進軍過程的描述。接連幾個畫麵描繪的都是羅馬軍隊從延伸至堅固宿營地及木柵欄的橋上通過的情形。每個畫麵都有皇帝帶著蘇拉等幕僚。圖拉真與圖密善皇帝不同,圖密善總是讓軍隊先行,而圖拉真是一位與軍隊不離片刻的皇帝。

(34)圖拉真再次見到留在敵人地盤上過冬的士兵們,並向他們表示慰問。

(35)在皇帝一旁,士兵們已經著手在伐林修路了。雖然從西側迂回的路線距離目的地較近,可以放慢行軍的速度。但是,顯而易見,第一路軍行軍的這條路線將成為聯結多瑙河北岸遼闊的達契亞地區和多瑙河南岸羅馬領土的主要通道。羅馬軍隊在戰爭結果尚未出來以前,就已經在考慮勝利以後的事情,並為此開始修建基礎設施了。

(36)三位達契亞使節前來拜會正在視察備戰工作的圖拉真。從著裝上看,他們應該是富庶人家出身。但是,他們沒有戴帽子,所以,這些人可能隻是達契亞某部落的代表而不是達契亞國王的重臣。他們發誓脫離國王,向羅馬軍隊投誠,歸順皇帝圖拉真。達契亞內部出現分裂正是羅馬方麵所希望的。

(37)場景一變,畫麵上是在宿營地內舉行祭神儀式的情景。圖拉真以用托加一端蓋住頭部的祭司形象主持這一儀式,供品是價格不菲的牛和羊。舉行這樣的儀式預示著戰鬥就要開始。

(38)獻上祭品,祈求諸神保佑的圖拉真這次以一身戎裝的形象站在士兵們麵前進行戰前動員。戰前祭神和對士兵們進行動員,是羅馬軍隊必不可少的兩個儀式。當然,遭遇敵人突然襲擊,匆忙迎戰的時候,就無法像這樣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舉行儀式。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在戰鬥結束後,補上祭神儀式和動員講演。羅馬人相信,這樣的彌補方式,諸神是會諒解的。

(39)這也是圖拉真發動的達契亞戰爭中的一個特色,他沒有在戰前動員演講結束後馬上出兵投入戰鬥。圖拉真記功柱上有好幾個畫麵描繪的都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工地。工地上的主角是把盾和槍等武器放在一旁、從事土木工程勞動的軍團兵。在勞動中,他們依然身著軍裝。這是因為一旦有敵人來襲,他們必須立即起身迎戰。畫麵上,可以看到達契亞士兵在山頭上正探頭探腦地尋找機會。

感覺好像是羅馬軍隊用在備戰工程上的時間比參加戰鬥的時間還要多,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尼祿時代的名將科爾布羅說過的一句話:“羅馬軍隊以鎬取勝。”我在想,像這樣經常參加土木工程建設,從而成為土木工程專家的話,一旦結束20年的軍旅生涯,退役後,他不是就可以順利融入市民生活了嗎?20年的軍旅生涯,始於17歲。所以,如果未能升任百人隊隊長,以一介士兵的身份退役的話,就是37歲,他可以拿到服役期滿後的退役金。如果用這筆退役金作資金,開始建築事業的話,在沒有大規模建築商出現的地方鄉村,無疑應該可以獲得成功。現代國家的軍隊也培養某些領域的專家。但是,因為服役時間過長,在回歸市民生活後,他在服兵役期間掌握的技能在應用上受到很大的限製。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規定服役的年限是,作為羅馬公民權所有者的軍團兵為20年,作為行省人民的輔助部隊士兵為25年。這一規定在有效利用資源這一點上,我認為非常有意義。還是讓我們再回到當時的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