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皇帝圖拉真(14)(1 / 2)

但是,畫麵上沒有德凱巴魯斯跪倒在勝利者圖拉真麵前的情形。這意味著達契亞國王雖然請求和談,卻沒有親自參與談判。當然,圖拉真也沒有親自參與和談。

羅馬轉向帝製後,與共和製時代一樣,除了軍事指揮權,從和談過程到和談條約的締結,都是全權交給前線總指揮負責的。敵我雙方條件達成共識後,總指揮署名,然後,和談文書會送到首都羅馬。在共和製時代,需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在帝製時代,隻要皇帝和元老院同意,和談內容即正式生效。

公元102年,當時的圖拉真完全可以沿用這一傳統,而且他又是皇帝,隻要得到元老院的同意,和談結果就可以馬上生效。

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把達契亞的代表送到了羅馬,讓這些人直接與元老院談判。

元老院認為圖拉真這樣做,表明了他對元老院的尊重。但是,我不這麼想。我想,他是把與達契亞和談的這個“球”“踢”給了元老院。因為我認為,圖拉真從來就不認為和談可以徹底解決達契亞問題。當然,拖延戰爭也不是作為總指揮官的他所希望的。

第一次達契亞戰爭曆時隻有一年零幾個月,因和談通過而告結束。和談內容如下:

一、羅馬授予達契亞國王“羅馬的友好同盟”稱號,達契亞從此成為羅馬帝國的同盟國。

二、羅馬保證國王德凱巴魯斯和全體重臣地位不變。三、達契亞國王同意羅馬派遣一支軍隊駐紮在首都薩米澤傑圖薩近郊。四、羅馬沒收包括攻城武器在內的所有達契亞的兵器。五、拆除達契亞在多瑙河北岸的所有城堡要塞。

六、雙方同時釋放對方俘虜。七、達契亞保證以後不再侵犯位於多瑙河以北的、與羅馬建有友好關係的部族。

作為勝利者的羅馬軍隊接受這樣的條件似乎有些過於溫和。但是所謂的“羅馬的友好同盟”,事實上是羅馬附屬國的意思。在圖密善時代,曾經與羅馬帝國訂立過對等條約的德凱巴魯斯是否心甘情願地接受這樣的地位,應該是個問題。

(45)圖拉真記功柱上的這個畫麵是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關於第一次達契亞戰爭的描述,到這裏就算結束了。這年冬天,與達契亞相反,羅馬上空陽光明媚,讓人感覺不到冬天已經來臨。在這裏舉行了以圖拉真為主角的凱旋儀式。這位時年49歲的凱旋將軍得到了“德基烏斯”(Dacicus)的尊稱,意思是“征服達契亞的人”。

第二年即公元103年至104年,羅馬與達契亞之間處於和平狀態,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帝國其他前線也是同樣情況。所以,這兩年裏圖拉真不再需要軍裝。身穿托加的皇帝循規蹈矩地參加元老院會議,檢查達契亞戰爭之前已經法製化的各種政策的執行情況,並開始關注作為皇帝的另一項重大職責——完善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他人在羅馬,但是多瑙河上的一項重大工程已經啟動。事實上,這項工程就是在與達契亞剛剛達成和談後就著手動工的。

建築師阿波羅多洛斯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意思是“芬奇的列奧納多”。用他的出生地來代替姓氏稱呼他,不是因為他沒有姓,而是為了把他與其他眾多的同姓人區別開來。也就是說,當人們稱呼某人為某地的某某時,證明此人尚在人世時,就已經是一位名人了。“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是一位在圖拉真時代參與並完成了所有標誌性公共建築建設的建築師。

其實無須小亞細亞出身的哲學家克瑞索托強調,羅馬皇帝一直以來就有以下三大職責:

一、保障國家安全,也就是對外政策。二、治理國內秩序。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一條和第二條要形成相關的政策,需要得到元老院的通過。隻有第三條,皇帝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實施。因為完善帝國全域內的基礎設施,所需經費不是從國庫裏出,而是從皇帝的公庫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