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皇帝圖拉真(15)(1 / 2)

圖拉真大橋

那麼,為什麼建橋的地點一定要選在這個位置呢?首先,過了橋來到多瑙河北岸後,從這裏繞過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可以直線到達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其次,方便與其他戰略要地的交通。這座大橋現在還叫圖拉真大橋(TabulaTraiana),其建築風格非常符合阿波羅多洛斯的作品風格。現在,這座橋已經完全淹沒在水麵以下,看不到它的原貌了。因為它與劈山而建的大道相連,因此,在羅馬時代,想與費米拉空(今科斯托拉茨熱)和辛吉杜努姆進行往來聯係非常便利。

建橋的地方屬於近米西亞行省。這個行省位於國界線上,所以有2個軍團常駐。貝爾格萊德是第四弗萊維亞軍團的基地,科斯托拉茨熱是第七克勞狄烏斯軍團的基地。

一旦發生緊急狀況,作為輔助部隊的第二軍團可以從遠潘諾尼亞行省首府阿奎因庫姆(今布達佩斯)自西北趕到達契亞;第一意大利卡軍團可以從遠米西亞行省諾維伊(今斯維什托夫)基地自東南趕到達契亞。也就是說,圖拉真大橋正好位於4個軍團基地在多瑙河中遊沿岸的活動範圍的交叉中心。

第三個理由是在帝國最前線的多瑙河上建起這座橋,方便了它與帝國首都羅馬之間的交通往來。

建橋的地方有一條向南延伸的羅馬大道。從納伊蘇斯(今尼基)沿這條道路向西南走,在裏斯(今列澤)抵達亞得裏亞海。出了亞得裏亞海,快的話隻要一整天,慢的話也隻需要兩天的航程就可以到達意大利半島。登陸意大利後,意大利境內完善的道路網甚至會讓你迷失方向,不知道該選擇走哪條路去羅馬。此外,從貝爾格萊德沿羅馬大道向西,也可以到達位於亞得裏亞海東岸的斯帕拉托(今斯普利特)。如果走這條路的話,從斯普利特到位於意大利中部的海港安科納隻需要橫渡亞得裏亞海即可。就算發生了需要皇帝親臨現場的大事,也能保證軍隊的行動迅速快捷。走這條路線與繞道意大利北部抵達羅馬的路線相比,無論是距離還是時間上都會大大縮短。

我有一個羅馬尼亞朋友住在羅馬,他父母生活在羅馬尼亞西部。他很少選擇坐飛機從羅馬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再折回向西的出行方式。更多的時候,他會選擇開車去。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那麼,他會選擇走哪條路線呢?

首先,從羅馬經過佛羅倫薩、博洛尼亞到帕多瓦,再到的裏雅斯特,他會走意大利人引以為傲的高速公路。從的裏雅斯特向東北穿越斯洛文尼亞,目的是要避開在克羅地亞境內的旅途。然後進入匈牙利,雖然這樣走有點繞遠。進入匈牙利境內後,目標直指位於東北方向的布達佩斯而不是直接向東去。到布達佩斯後再轉而向東,越過國界線,進入羅馬尼亞境內。

當然,從羅馬到羅馬尼亞並非隻有這一條路可走。如果你想沿著2000年前古羅馬人走過的路線走一遍的話,現在依然可行。

首先,隻要走高速公路,從羅馬到達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城市安科納或位於安科納以南的佩斯卡拉非常容易。這兩個港口都有擺渡船到斯普利特,這種船可以裝運汽車。此外,同樣先走高速公路,到達巴裏,從巴裏到列澤以南、羅馬時代的都拉基烏姆(今都拉斯)。這條路線同樣有可以運送汽車的航路。

如果在斯普利特上岸,需要穿過克羅地亞,縱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現在通常簡稱為“波黑”。——譯者注),並在到達貝爾格萊德以後,渡過多瑙河才能進入羅馬尼亞。如果在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上岸,行駛的路線變成了先穿過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然後通過塞爾維亞,再橫渡多瑙河進入羅馬尼亞。從上麵所列自羅馬到羅馬尼亞需要經過的地方,我們知道,在經過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及科索沃戰爭以後,除非記者,實在不適合普通百姓開車旅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中遭到毀壞的道路及橋梁還沒有得到修複;同時,旅途中的住宿也得不到保證;此外,為數不少的當地居民依然拒絕交出武器。可以說,這些地方絕對不能說治安狀況良好。到這些地方旅行,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過去了近1700年後的今天,反而變得更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