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之間的距離達30多米,三層槳戰船通行完全沒有問題。建這種巨大的橋墩時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先用緊密無縫的木柵欄圍住一個地方,排空裏麵的水,然後再在木柵欄內建橋墩。我問過一位在本州和四國參加過建橋工程的人,他告訴我,盡管機械化程度與現在不能相提並論,但是,當時的羅馬人采用的施工方法與現在的完全一樣。
這座連接多瑙河左岸的德羅貝塔和右岸的本都的橋梁,隻有橋墩部分是石結構,橋麵部分用的是木板。當然,如果在陸地上建近1公裏長的橋梁或高架引水渠,即使要求全程都是石結構,羅馬人也具備這樣的技術。圖拉真大橋采用石材和木材混用,一定是出於減輕整座橋體重量的考慮。因為橋墩不僅要支撐橋體,還要承受橋下水流的衝擊。再加上這座大橋與帝國其他地區的橋不同,它的長度不是數十米,而是超過了1公裏。
按照羅馬公共設施建造的慣例,建這樣的工程,會在所用石材的表麵刻上參與施工的軍團和大隊的名稱。從圖拉真大橋存留下來的極少遺跡中,可以確定第二西斯帕尼亞軍團和第三布列塔尼亞軍團,以及第一克裏特軍團的各個大隊都參與了該橋梁的施工建設。用大隊稱呼的部隊是由行省出身的士兵構成的輔助部隊。當然,這些大隊也都參加了第一次達契亞戰爭。因為圖拉真為了建這座橋,在與達契亞達成和談協議後,並沒有讓士兵們馬上回原來各自的駐地。
無論是圖拉真記功柱上的浮雕,還是銅幣上的圖案,都顯示出圖拉真大橋有上下兩層。很可能下層用於裝載有沉重武器及糧食的貨車,並用於通常以三列縱隊行軍的重裝步兵通行,上層用於負責警戒的士兵和老百姓通行。羅馬帝國不禁止百姓過境交流,他們甚至鼓勵內外往來的交流。因為和平時期人與物的交流越頻繁,越容易降低生活在國境外蠻族的掠奪欲望。羅馬人把掠奪欲望的消退叫做文明化。
圖拉真大橋是羅馬時代規模最大的一項建築工程。但是,根據100年後的卡西烏斯·狄奧的描述,“因為痛恨這座橋被蠻族利用,哈德良皇帝下令,橋的木結構部分被解體”。當然橋本身並沒有因此失去它的用途,因為有記錄說,後來這座橋得到了維修加固。但是,到了帝國末期蠻族入侵愈演愈烈的時候,木結構部分遭到徹底破壞。作為一座橋,它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6世紀前後開始,每個世紀總會有一兩個人對此橋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到了17世紀,終於有人畫出了圖紙,盡管隻是石結構的橋墩部分。到了19世紀中葉,第一本研究該橋梁的正式書籍出版。然而,到了那個世紀末期,奧匈帝國為了方便大型船隻在多瑙河上航行,對破損已經非常嚴重卻依然矗立在河中的橋墩實施了爆破,自此圖拉真大橋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現在,我們隻能通過研究者們掌握的橋體複原圖和位於羅馬博覽會新城的羅馬文明博物館裏的模型來想象它作為橋梁發揮作用的那個時代的情形。
讓我們回到1900年前的古代吧。看到羅馬堂而皇之地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建造如此規模的大橋,而且隻用了一年多一點的超短時間完成,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又是怎麼想的呢?
羅馬方麵聲稱建這座橋隻是為了聯結位於多瑙河右岸的本都和位於多瑙河左岸的德羅貝塔。因為本都本來就是羅馬的屬地,德羅貝塔則在第一次達契亞戰爭結束後成了羅馬的基地之一。這個理由應該說是成立的。還有,因為達契亞與羅馬已經建立了同盟關係,所以,圖拉真大橋的竣工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兩國間的和平。這一理由同樣成立。
但是,在達契亞方麵看來,羅馬軍隊在第一次戰爭期間建起來的石結構紮營地從德羅貝塔一直連到了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更何況,戰爭結束後羅馬沒有從這些紮營地撤走全部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