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故事的情節總在古代和現在的時間隧道中穿梭,不時地偏離主題。這是因為我在學習羅馬史的時候,強烈地感受到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並且感受到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順暢。我非常希望閱讀此書的您能與我共享這一想法。同時,我也在想,羅馬時代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什麼在其後漫長的歲月裏卻總是做不到呢?有人和我持有相同的疑惑,他們對此進行了調查研究。在這裏,我想介紹其中一個人的調查結果。這是一條模擬路線,模擬了從蘇格蘭到耶路撒冷,也就是從羅馬帝國的西端到東端的行進路線。除了不得不走海路以外,全程利用古代的羅馬大道。羅馬大道每隔1羅馬裏就有一塊石板路標,在這裏我就用羅馬裏來表示距離以示對曆史的尊重。1羅馬裏相當於1.478公裏。
從安敦尼·庇護皇帝時代所建長城附近的達拉斯哥,經過哈德良長城,到軍團基地所在地約克是222羅馬裏。
從約克到倫敦是227羅馬裏。
從倫敦到多佛爾是67羅馬裏。
橫渡多佛爾海峽,到法國布洛涅的海路是45羅馬裏。
從布洛涅經過亞眠到蘭斯是174羅馬裏。
從蘭斯到裏昂是330羅馬裏。
從裏昂翻過阿爾卑斯山脈,到意大利的米蘭是324羅馬裏。
從米蘭到羅馬走艾米利亞大道和弗拉米尼亞大道是426羅馬裏。
從羅馬走阿皮亞大道到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布林迪西是360羅馬裏。
從布林迪西橫渡亞得裏亞海,到現在的阿爾巴尼亞都拉斯的海路是40羅馬裏。
從都拉斯到拜占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走埃格納提亞大道是711羅馬裏。
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是283羅馬裏。
從安卡拉沿羅馬大道到地中海一側的塔索斯(今塔爾蘇斯)是301羅馬裏。
從塔爾蘇斯到敘利亞的安條克(今安塔基亞)是141羅馬裏。
從安條克到黎巴嫩的蒂洛斯(今提爾)是252羅馬裏。
從蒂洛斯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是168羅馬裏。
合計4071羅馬裏。這6000公裏的旅程不需要出示“護照”。如果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甘願接受被納入羅馬文明圈的命運的話,第二次達契亞戰爭就不會爆發了。但是,自視甚高的達契亞人最終選擇了與羅馬兵戎相見。達契亞國王家裏金銀堆積如山,因為當地盛產這些東西。又因為這是一個專製國家,所以君主的手中不僅掌握著權力,也聚斂了國內的財富。
羅馬帝國與東方的君主國家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總是努力維持常備的軍事力量,後者則在需要軍隊的時候用錢招募士兵。
第二次達契亞戰爭
公元105年春,達契亞單方麵撕毀和平條約,挑起了戰端。德凱巴魯斯向羅馬在達契亞境內的紮營地、正在鋪設道路的第七軍團以及多瑙河下遊的羅馬領地同時發起了進攻。
6月4日,圖拉真皇帝離開首都羅馬,達契亞戰爭正式爆發。讓我們回到圖拉真記功柱上,通過追溯每個畫麵來了解這場戰爭。
(46)圖拉真記功柱上的浮雕對第二次達契亞戰爭的描述從圖拉真在意大利中部的海港城市安科納登船開始。畫麵上有一座位於山頂的、為女神維納斯而建的神殿,還有港口附近為紀念圖拉真取得第一次達契亞戰爭的勝利而建的凱旋門。這兩個建築物顯示的地點就在麵向亞得裏亞海的安科納。
(47)畫麵上有無數條海船,羅馬軍隊分乘這些船,橫渡亞得裏亞海。搖櫓的士兵們穿著短衣,盔甲放在腳邊。圖拉真身披大紅鬥篷,站在其中一艘船的船尾,大聲地和著搖櫓的節拍,領著眾人在喊號子。一群海豚出現在波浪之間,顯示了船隊正在海上航行。
(48)圖拉真和士兵們橫渡亞得裏亞海,並在現在的克羅地亞海港城市登陸。前來迎接的所有居民都身披羅馬式鬥篷,後麵宏偉的石結構建築林立。由此可見,這個地方不是達爾馬提亞行省的首府索林,就是位於其南邊的海港城市斯普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