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皇帝圖拉真(22)(1 / 2)

其結果是,不僅在首都羅馬和意大利本土,甚至在帝國整個疆域內都掀起了公共建築事業的高潮。其規模之大和數量之多,讓我在查證這些建築的過程中累得疲憊不堪。如果要悉數列舉出來的話,恐怕用上20頁稿紙也不夠。因此,我隻列舉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個。這些建築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一位皇帝和一位建築總工程師,這兩個50多歲的人,他們的激情、他們的魄力、他們的執行力徹底折服了我。建設橫跨多瑙河這條大河之上的圖拉真大橋所體現出來的高超的工程技術、推崇外形壯觀的設計風格和重視實用性的建造方式等等,在當時的帝國全境內遍地開花。我想圖拉真這個男人在對待公共建築事業的態度上也與其對待戰爭的態度一樣,表現出的是磅礴大氣。他親自主持的工程大多數集中在首都羅馬和意大利本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有意要拉開意大利本土與行省之間的差距。同他所製定的所有其他政策一樣,圖拉真的真實想法是,首都羅馬應該是帝國所有城市的楷模,意大利本土應該是所有行省的榜樣。

前麵已經提到過,相關文獻史料少之又少是曆史上的圖拉真的一大特點。既然如此,人們很自然會產生疑問:我們是怎樣確定公元107年至112年間他主持的那些工程的·憑什麼說我們掌握的情況還相當準確呢?

自從實行帝製以後,羅馬的職業分工又進了一步。當然與現在的企業相比,還沒有走出手工業製作的階段,但是已經走出了家庭作坊的階段。以建築市場為例,所需資材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工廠提供,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已經很平常了。

建築物的主體是磚塊。公元前2世紀就已發明了混凝土製造方法的羅馬人,采用的建築方法是用混凝土把一塊一塊的磚壘砌起來,這就有了基本牆體。牆體建成後刷上灰泥,然後在灰泥表麵或畫畫,或張貼大理石板。至此,牆體才算全部完工。因為所需磚塊數量驚人,所以,製磚工廠自然生意興隆。

這些製磚工廠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要在磚塊上壓印工廠名稱和製造時間等,然後再進行燒製。這就是商標。因為是在磚塊尚未變硬的時候壓印上去,然後再燒製的,所以隻要磚頭在,商標也就留下來了。當然,並非每一塊磚都有商標,應該是每包磚頭中有一塊印有商標。這一點,從帶商標的磚塊數量上可以推測得出來。

有一些學術論文專門研究了印在羅馬時代的磚塊上的商標。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公元前1世紀中葉尤裏烏斯·愷撒時代就已經有了這種帶“商標”的磚塊。實行帝製後,從尤裏烏斯—克勞狄烏斯王朝到弗拉維王朝,每經曆一個王朝,這種磚塊的數量就會有所增加。到了公元2世紀的五賢帝時代,它們的需求數量進入鼎盛時期,到了3世紀開始減少,直至4世紀幾乎銷聲匿跡。

印有商標的磚塊

需求量的變化和隨之出現的行業分工化趨勢大概是經濟發展狀況的風向標。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4世紀基督教的興起極不利於經濟的繁榮。既然基督教重視來生甚於現世,我們自然無話可說。但是對於圖拉真時代的羅馬人來說,他們看重的隻是現世。掀起基礎設施建設高潮應該是他們自信心大爆發的一次體現。

也許有人又會提出另外的疑問:就算印在磚上的商標讓我們了解到磚塊製作的時間,但是,我們又如何知道它們用於建築的年份呢?為什麼說關於建築物的建造時間,我們“掌握的情況還相當準確”呢?

考慮到現代社會有庫存的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自然無可厚非。但是,與建一座醫院需要花上30年時間的現代意大利人相反,古羅馬人的施工速度非常快。

就連圓形競技場也隻用4年時間就建成完工了。建設橫跨多瑙河這條大河的圖拉真大橋也隻花了1年多一點的時間。不難想象,磚塊未待入庫就直接從工廠送到了施工現場。因此,我認為製造時間和使用時間之間,應該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