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年,圖拉真考慮從貝內文托到布林迪西再建一條支線,以期實現道路的複線化。這條支線在貝內文托與南下的阿皮亞大道分離,指向東方的亞得裏亞海,經過卡努基烏姆(今卡諾薩)到達布林迪西。最初的阿皮亞大道在離開貝內文托後,要穿過層層山穀。所以,與此相比,這條命名為阿皮亞圖拉真大道的道路,其優勢在於隻需越過亞平寧山脈,就可以到達普利亞地區的平原。
這條大道在巴裏附近,與沿亞得裏亞海南下的大道會合。於是,羅馬有了兩條向東延伸的幹線。再加上從羅馬出發,沿瓦勒利亞大道一路向東,到亞得裏亞海再沿海南下,直抵布林迪西的大道,通往東方的路就有了三條。
最初的阿皮亞大道因為遇到海邊的懸崖而不得不繞道。圖拉真則采用劈山修路的方法,使這條路的距離大大縮短。為此,特臘契納的山腰被劈開一大塊。從懸崖頂上垂直鏟鑿的痕跡,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清晰可辨。站在這裏,沒有新的感慨,也沒有其他任何感受,隻有一個想法:又是這樣做的。
意思為“阿皮亞和圖拉真的大道”的這條阿皮亞圖拉真大道的起點是貝內文托。為了紀念這條大道的開通,在貝內文托建造了一座凱旋門。
既然這個凱旋門不是為圖拉真凱旋而建,所以也許你會認為實用不是它的目的。如果你真是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一件東西,無論其實用性多強,終究比不上讓人心情愉悅更為實用。拱形的凱旋門不僅是大道的裝飾性建築,同時也起到了宣傳大道建設者功績的作用。貝內文托的凱旋門上,雕刻的是推出育英基金政策的圖拉真向孩子們發錢的畫麵。
圖拉真主持的公共建築中,僅在首都羅馬和意大利本土,而且還隻是列舉了其中主要的一些建築,其質和量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那麼,如果擴大到帝國全境,其數量之龐大讓人想起來都覺得頭痛。因此,對於意大利本土之外的公共建築,我隻列舉一個例子。最具代表性的還要數西班牙的阿爾坎塔拉橋。這座橋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見到這座橋的人一定會發自內心地感慨,羅馬人建的橋竟是這樣的!同時他也會明白,為什麼橋既是大道的延長線,又是大道的裝飾性建築。這座橋是典型的一例,既實用又美觀,展示出羅馬人建築的高超水平。這座橋建在流經阿爾坎塔拉的塔霍河上。由於靠近現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界線,所以有人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圖拉真要把橋建在如此偏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在羅馬時代,伊比利亞半島屬於羅馬帝國,從地中海到大西洋的幹線需途經此地。這條大道從現在的加的斯向北,通過希斯帕利斯(今塞維利亞)以及圖拉真的出生地意大利卡,到盧西塔尼亞行省首府古斯塔埃梅裏塔(今梅裏達)。從那裏再向北,經過阿爾坎塔拉,到達布拉卡拉奧格斯塔(今葡萄牙的布拉加)。從城市的名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修建的伊比利亞半島的幹線之一。阿爾坎塔拉需要一座水量大增時也能保持紋絲不動的橋梁。
隻是這座現在依然是名橋的橋不是圖拉真皇帝建的。碑文上有這樣的內容:建造者:尤裏烏斯·雷切爾及其朋友,感謝圖拉真提供了幫助。這裏所謂的幫助,應該不是指資金幫助,而是派了工程師去。對於從未為故鄉做過一件好事的圖拉真來說,有人願意以地方出身的皇帝為榜樣,參與公共建築事業,他一定由衷表示歡迎。皇帝以身作則,以此帶動其他人一起參與的代表是奧古斯都,也許,圖拉真是效仿第一代皇帝的做法吧。以身作則需要旺盛的精力,在這一點上,圖拉真無疑是優秀的。
被圖拉真“帶動”起來的人中,我想介紹幾位。因為有文獻及石碑,所以有幸讓後世的我們認識他們。我在這裏列舉的人隻限於捐贈了具體的公共建築設施的人,而不包括提供資金支持的人。
小普林尼——向自己的出生地科莫市捐贈了神殿和圖書館。小普林尼的嶽父卡爾普尼烏斯·法巴圖斯——向科莫市捐贈了列柱走廊。公元113年的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多拉貝拉——向自己的出生地科菲尼昂捐贈了公共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