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真懷疑工程的發包方和承包人之間有不正當的交易。羅馬在共和製和帝製時期,公共建築的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不正之風,是受到嚴加監管的事情之一。對行省人民的不正之風,圖拉真當然會感到憤怒。但是,有時候他對耿直的部下小普林尼也會發泄不滿。對於比提尼亞行省總督提出的派遣引水渠和建築專家,皇帝是這樣回答的:
你那兒不可能沒有建築師。因為帝國內不存在沒有這方麵專家的行省。既然這樣,你為何還要求我從羅馬派遣專家·更何況,羅馬現在還需要特意從希臘請專家來參與建設。
小普林尼任職的比提尼亞行省位於麵向黑海和馬爾馬拉海的小亞細亞西北,曆史上,生活在這裏的希臘人為數不少。而且,圖拉真開展公共建築事業的左膀右臂阿波羅多洛斯雖然出生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卻是地地道道的希臘人。小普林尼的任職地是希臘人居多的帝國東方,所以,圖拉真的意思是,你想要建築工程師,自己在當地找吧。讀到圖拉真的這些話,真的很想笑,甚至讓人有一種情不自禁想偷看這位皇帝真容的衝動。隻可惜留下來的肖像上,他的表情無一例外都是沉著穩重的。
可以說,羅馬的公共建築事業沒有希臘人就無法取得成功。另一方麵,活躍在這個領域的希臘人,隻要與羅馬人合作,通常都會有好的結果。但是如果是希臘人之間的合作,結果卻往往不甚理想。這個現象的確很有意思。從伯裏克利和蘇格拉底時代開始,希臘人就是一個想象力和進取心都超常的民族,但是,在組織能力和效率方麵,這個民族總是得不了高分,隻能是不及格。既然上帝不同時予人兩物,隻有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了。
在羅馬皇帝的職責中,除了保障邊境安全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維護國內政治秩序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說是維護國內政治秩序,實則意味著維護羅馬帝國全境的秩序,說極端點,就是維護行省統治的秩序。
行省治理
行省治理的好壞,是決定帝國命運的重要問題。所謂行省,原本是羅馬實施征服後納入自己勢力範圍的地方。所謂行省人民就是被征服的人民。如果這些人起來造反,羅馬隻能派出軍團予以鎮壓。即使沒有發展到叛亂的地步,隻要出現不穩定的跡象,羅馬也會派遣軍事力量駐紮在那裏。但是為了防備外敵入侵,常駐國界線的軍事力量不能減少。這樣一來就隻有增加軍隊的數量。由此增加的費用也隻能通過增加以行省稅為主的各種稅收來補充。如此一來,就會陷入惡性循環。行省人民難免會因為納稅負擔加重而產生不滿,從而起來反抗。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羅馬規定:第一,不得提高稅率。這是基本政策。
第二,通過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努力促進行省的經濟發展,以此提高行省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做不是因為羅馬人已經認識到了人文主義的精神。事實上,人隻要不必擔心會餓肚子就會追求安穩。過激化行為通常是絕望的產物。既然羅馬的稅收製度是按收入的百分比來征收,那麼隻要經濟發展活躍,行省稅、關稅和營業稅自然會隨之增加。
行省治理的第三條策略是徹底貫徹地方分權製。享有羅馬公民權的軍團兵中,有很多人在服役期滿退役後留在了當地,加入當地的殖民城市建設。羅馬把這些殖民城市和地方自治體變成了行省統治的中心。那些成為羅馬地方自治體的城市,本來就是原住民的城市,也就是行省人民的城市。“自治”的方式在意大利本土和城邦的傳統影響時間較長的希臘係城市采用的是“選舉”的形式,這與以部族酋長統治為傳統的高盧所實行的世襲製形式不同。但是,羅馬人是務實的民族,他們並不介意行省采用什麼樣的“自治”方式,隻要當地居民接受就可以。
但是,過分縱容地方分權,國家就會解體。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在較長的時期裏,實現令人滿意的統治,是因為它把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如何把矛盾的兩個方麵結合起來是一個重要課題。羅馬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課題。他們把“地方”內政交給各地方自治體,“中央”則對這些地方自治體所屬的行省施行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