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圖拉真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對帕提亞的戰爭,因為沒有可查證的史實,所以隻能依靠想象。如果他想到過亞曆山大大帝,那麼遠征帕提亞不是因為他對一個未知之地充滿好奇,也不是因為他無止境的領土占有欲,而是因為他感受到了一種魅力——亞曆山大大帝東征的遺產之一,即促進東西方人和物的交流,對他有一種深深的吸引力。羅馬帝國時代的西方已經發展成為人和物交流的一大中心,與亞曆山大大帝時代的西方不可同日而論。所以,如果遠征帕提亞取得成功,到那個時候,圖拉真才是名至實歸的“至高無上的皇帝”了。
但是,結論下得太早,結果很可能隻是一場夢。
帕提亞王國被認為是專製君主國家。但是,它不是一個強權在握的國王下麵官僚機構完善、國家運作規範的王國,而是國王統轄各地割據勢力的國家形式。因此,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當王室因繼承人問題發生內訌時,各地割據勢力因為支持對象不同,會發生爭端。此時的帕提亞盡管仍屬於波斯民族的國家,但是,與亞曆山大大帝攻打的波斯帝國在形式上已經完全不同。
當然,這種形式的國家,在受到外敵威脅時,會顯示出其另一麵。因為一旦帕提亞王國被征服,各地方勢力就會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如果在以前,羅馬總是善待征服地的權貴階層,授予他們家族名號,把他們吸納進統治機構等等。但是,達契亞戰爭結束後,達契亞民族被徹底從其原住地清除出去。這樣的戰後處理方式就不允許帕提亞的那些地方割據勢力懷揣幻想。
如果這些割據勢力紛紛調集各自的兵馬,集結到逃亡中的國王身邊,奮起反對羅馬的話,對圖拉真來說,或許並不難對付。亞曆山大大帝東征時,大流士也曾集結了15萬人的兵力,後來增加到30萬人之眾。盡管圖拉真不像亞曆山大大帝那樣是個天才的統帥,但是,圖拉真率領的也是一支以遼闊大地為戰場、善於打會戰並在戰鬥中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
不知道是否因為滿足於到達波斯灣,圖拉真決定回安條克過冬。沿著幼發拉底河逆流而上到達中遊,從那兒再順著羅馬大道向西回到安條克。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美索不達米亞全境內爆發了起義。
不清楚這次起義是否和逃亡中的國王奧斯羅埃斯有關,也不知道這次起義是否是各地方勢力相互間商議的結果。總之,帕提亞方麵利用遊擊戰術,向駐留在當地的羅馬軍隊發起了反擊。這次反擊,與其說是為了拯救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的帕提亞王國,不如說是各個地方勢力痛感自己已陷入危機之中。
戰爭中,正規作戰不是勝利就是失敗。但是遊擊戰不同,就算沒有取得勝利,也不能說它失敗了。美索不達米亞的起義大大牽製了羅馬軍隊,它在這個占領後已經變成要塞的地方動彈不得,而且事態愈演愈烈,甚至有軍團長中了遊擊戰的詭計而戰死。在安條克的圖拉真接到的報告顯示出美索不達米亞全域內的起義呈現出了烽火燎原之勢。
等到翌年春天,大舉攻打起義者,羅馬軍隊或許可以徹底澆滅這把火。但是,火澆滅後該怎麼做·如果繼續依靠軍事力量進行壓製,投入帕提亞戰爭的11個軍團就要全部困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地。然而,羅馬帝國的防線不隻是東方。繼續占據美索不達米亞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帝國能承受得起嗎?
在安條克的敘利亞行省總督官邸,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圖拉真的指揮下,參加過達契亞戰爭和帕提亞戰爭的大多數將軍,為了羅馬帝國的榮譽,力主大舉反攻。但是我們不清楚圖拉真的想法。我們隻知道,迄今為止從不知道生病為何事的皇帝病倒了。此外,已經63歲的圖拉真除了帕提亞問題,還有一件事情讓他擔心。
圖拉真率領羅馬軍隊向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遠征的前一年,即公元115年,猶太發生了叛亂。原因與以前一樣,是出於對希臘係人民的反感,並且,他們對周圍希臘係人民的憎惡進一步轉移到了對霸權者羅馬人的憎惡。希臘人很有經濟頭腦,在這方麵猶太人絲毫不在希臘人之下。這兩個民族的人很難做到利害一致,極易導致民族感情激化。此外,希臘人對於與羅馬人共生共榮持歡迎的態度。但是,猶太人不一樣。嚴格奉行一神教的猶太教徒拒絕共存,他們總是伺機鬧獨立。他們認為羅馬專心對付帕提亞的這個時期,正是奮起反抗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