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皇帝哈德良(8)(1 / 2)

可是,如果那樣做的話,難道就可以免遭非議嗎?罪名是叛國罪。這樣的重罪要由元老院進行裁決。在先皇圖拉真統治期間,沒有一個人被指控這一罪名,自然也就沒有過這樣的裁決。事實上,盡管作出裁決的是元老院,但是隻要皇帝態度堅決,最後元老院總是會服從皇帝的意誌。所以如果這四個陰謀家被宣布有罪,大概也會被執行死刑。但是,這樣做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元老院議員們的恐慌呢?這樣做難道就可以抹去以此罪名剪除政敵的事實嗎?既然如此,那麼,哈德良與提比略、尼祿以及圖密善又有什麼不同呢?圖拉真從來不以叛國罪來置元老院議員於死地,而繼圖拉真之後的哈德良,卻要用這一罪名來懲罰元老院中的四個位高權重者。因此可以說,他的處境極為不利。君主或領袖的道德觀與普通人的道德觀不同。作為普通人,誠實、正直、忠誠和清廉是極好的美德。但是,作為公職人物,尤其是公職人物中地位最高的人,就不一定能守住這些美德。拉丁語中,同樣一個詞“美德”(virtus),如果是說普通人,可以翻譯成“美德”。但是,如果是說公職人物,可以翻譯成“才能”。但是,很多時候感覺這一譯法似乎並不全麵,所以屢屢被翻譯成了“力量”。圖拉真能做到普通人的道德觀和皇帝的道德觀相統一,是因為他功績卓著。達契亞戰爭的勝利擴張了羅馬帝國的版圖。所以,如果有人試圖謀殺圖拉真,普通市民首先就不願意,元老院也不會答應。正因為圖拉真沒有出現政敵的可能性,所以才無緣叛國罪。但是,哈德良不要說是擴張領土,就連戰爭他也決定遠離,除非不得不打。不僅如此,為了把軍隊從圖拉真遠征之地撤回來,也做得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別人的注意,而且,還做好了遭到譴責的心理準備。就像提比略,不惜違背奧古斯都的意願,把軍隊從易北河撤到萊茵河時,作好了接受指責的心理準備一樣。如果提比略不顧帝國全體的安全保障,而是和奧古斯都一樣,一心要征服日耳曼,把稱霸的腳步伸至易北河,元老院應該會支持他。還有,作為元老院議員,曆史學家塔西佗或許也不會那樣指責提比略了。

如果說哈德良是在年事已高的監護人表白後才猛然醒悟的,那麼在此之前難道他真的沒有想過要殺掉這四個陰謀家嗎?下令“馬上采取行動”中的“行動”真的沒有殺死的意思嗎?殺死四個人真的是阿提安擅自作出的決定嗎?

公元118年的當時,哈德良已經不是一個20或30來歲的年輕人,他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再過半年,就要迎來43歲的生日。從共和製時代開始,在羅馬,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執政官,資格年齡是40歲以上。哈德良最出名的是他在統治期間,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用在了對帝國全域進行巡回視察上。他實施統治,一定親力親為。無論什麼事,他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實際觀察,然後作出判斷。這就是他的性格。任何事情,必須由他自己來作決定。所以,對於先皇的四個重臣,同時又是元老院中的位高權重者,哈德良下達的命令,可能會是含糊其詞的“采取行動”這麼簡單嗎?再說了,他回到羅馬以後,也沒有找到更好的對策。

如果用寫小說的手法,對這件事情進行改寫,我會假設哈德良下達的“采取行動”的命令中,包括殺死這四個人。

……我那年事已高的監護人等候在港口附近旅館的一室內,拖著一條腿到房間門口前來迎接我。他患了痛風。

老人對著已是皇帝的我問,可以坐下嗎?在椅子上坐下後,他把纏著綁腿的那條腿放到旁邊的腳台上。我很自然地把護膝蓋在了他那條病腿上。

從我10歲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阿提安經常給我零花錢,在我困難的日子裏會給我鼓勵。他臉上的胡子剃得幹幹淨淨的,態度沉穩,那雙滿是皺紋的手靜靜地放在拐杖上麵。我好像第一次看到他似的,盯著他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毅然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