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皇帝哈德良(13)(1 / 2)

像這樣片麵追求士兵的素質,使得對於來自帝國各地士兵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後來的曆史學家一致認為哈德良應該對這樣極端的做法負有最主要的責任。他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把羅馬軍隊變成了行省人民的軍隊,使羅馬軍隊失去了羅馬的特點。提出這一觀點的人,依據的佛爾尼教授發表於1963年的IIRecluta-mentodelle Legioni,直譯叫《軍團兵招募法》,裏麵有這樣的一張表。

表中記錄了每個行省的詳細數據。在這裏,我隻摘錄行省出身的軍團兵總數。還有,這個數字僅限陸軍,不包括海軍和近衛軍團。

話雖如此,如果你真心相信這個數字的話,難免會有錯誤的認識。這是因為:一、既然羅馬時代的公文都已不存在,那麼可以參考的就隻有考古調查發掘出來的碑文。還有,或依然躺在地下,或被挪作新建房屋的材料,或遭毀損後又回到土裏的眾多史料,究竟都說了些什麼,始終是個未知數。

二、這個數字不是每一年的數字,也不是這個時期全軍人數的總計。三、如果不考慮羅馬軍團兵的總數和每年因期滿退役、戰死及病死而需要補充的缺員人數,表中的數字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研究者們認為一個軍團每年出現的缺員人數在240人左右。

因此,我想上麵這個表也有必要一並列出。也就是說,第一個表中的數字並未正確反映羅馬軍隊的全貌,它隻是反映了一種傾向。隨著時代的變遷,負責羅馬帝國安全保障的士兵,由意大利本土出身的人更多地轉向了行省出身的人。

原因是生活在繁華帝國的本土——意大利的羅馬公民,即使不服兵役,也有很多其他謀生手段。事實上,尤裏烏斯·愷撒時代,作為主要兵源地的意大利北部,經過200年以後,已經被多瑙河沿岸地區,即現在的巴爾幹地區取而代之了。軍團兵人數少於意大利本土的行省隻有希臘。那一定是因為受到了希臘人在各個方麵的才能以及通商、海運及建築美術等方麵的才能的影響。

羅馬軍隊中,出身於非意大利本土的人開始加入的時間,要追溯到與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作戰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時代。而且,從那時起,這種狀況成了羅馬軍隊的常態。尤裏烏斯·愷撒率領的羅馬軍騎兵,幾乎都是曾經的對手高盧人和日耳曼人。繼愷撒之後,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把迄今為止的慣例變成了明確的製度,規定構成羅馬軍隊的兩大部分是有羅馬公民權為條件的軍團兵和行省人民的輔助兵。

出身本土的羅馬人和出身行省的羅馬人,所占比例發生逆轉,也許是從韋斯帕薌到圖拉真的時代。還有,可以確定的是,在哈德良以後,這一逆轉比例的差距越來越大。

原因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出身行省的羅馬公民權所有者人數不斷增加。首先,軍團兵中,服役期間與當地女子相識相知,期滿退役後結婚,繼續留在兵役地附近的人很多。其次,輔助兵期滿退役時,要授予他們羅馬公民權。羅馬公民權是世襲的,這就意味著其子女也名正言順地成了羅馬公民。而且,因為父親的職業,孩子誌願加入羅馬軍團就成了極自然的一個選擇。

因此,出身本土的士兵人數和出身行省的士兵人數比例逆轉,不能籠統地說是因為出身本土的人不願意服兵役的結果,更不是兼任羅馬全軍最高司令官的皇帝圖拉真和哈德良因為自己是來自行省的羅馬公民,因此,更願意選擇行省出身的人,而不選擇意大利本土出身的人。

我想起了本田宗一郎說過的一句話。隻要能繼承本田精神,無論他是美國人還是其他任何國家的人,都可以來做本田的社長。羅馬人,尤其是哈德良,一定也是這樣想的吧。那麼,哈德良是如何把“羅馬精神”灌輸給士兵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