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皇帝哈德良(20)(1 / 2)

來自沙漠民族的襲擾必須予以擊退。雖然他們來襲隻是掠奪財物,不會侵占土地。但是,如果這種襲擾的頻率過高,當地居民會無法容忍,長此以往,他們會設法遷往臨近大海的城市避難。一旦居民離去,田園就會荒蕪。天長日久,就會變成沙漠。要防止出現沙漠化現象,必須通過不間斷地種植農作物,保證綠色植物的生長。在古代北非,綠洲很多,不像現在變成了沙漠。原因是最初的迦太基和隨後的羅馬都很重視振興農業。迦太基人甚至擁有技術性極強的農業書籍。消滅迦太基後,羅馬很快把這種農業書籍從腓尼基語翻譯成了拉丁語。此外,這兩個大國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保護定居的農民不受來自沙漠遊牧民族的侵擾。羅馬帝國滅亡後,北非的居民很多是定居下來的曾經的遊牧民。我想,他們理解隻要有綠地就會有降雨的道理,也理解為保護綠地,唯一的辦法就是“和平”的道理。

離開龍柏斯後,哈德良馬不停蹄地來到了東部相鄰的塔姆加第(今提姆加德)。這是在圖拉真時代,根據圖拉真皇帝的指示,為第三奧古斯都軍團期滿退役士兵退役後留在殖民地所建的殖民城市,建設者是正在服役的軍團兵們,他們在服役期間為自己建造了退役後的落腳之處。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原因,建成後的城鎮呈正方形,感覺好像把軍團基地放大後搬過來的一樣。不過,就因為它不是基地,所以城中有半圓形劇場,有作為公共場所的廣場,就連公共浴場,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14個之多。羅馬人麵臨沙漠的威脅,也要營造完美的羅馬式生活。

統稱殖民城市的這種共同體,絕大多數是退役士兵與當地女子結婚後定居下來而形成的城鎮。羅馬中央政府不僅承認其自治,還給予多方優惠政策,幫助殖民城市發展。一方麵是希望這些城鎮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同時,還因為它們在安全保障方麵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因為這裏的居民曾經是軍隊中的“老兵”。現役軍團基地附近,隻要有退役士兵居住的城鎮,這個地方的防衛力量就可以得到極大的加強。

除了非洲前線,羅馬在所有前線都采用了這一做法。羅馬軍團基地不是孤立存在的,附近有地方老百姓居住的“平民居住區”(canabae)。在軍團基地、輔助部隊基地、城堡、用於監視的要塞及監視塔構成的軍事“屏障”內側,相當於基地城市的“平民居住區”、退役士兵居住的“殖民城市”以及當地居民長期生活的地方很多。這些都是“地方自治體”,羅馬承認其自治權。這些地方通過羅馬式大道相連,形成了功能性更強的統一有機體。正因為如此,僅僅15萬人左右的主力士兵,不僅守住了整個帝國,還為後來的歐洲那些起源於羅馬軍團地基的主要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建設基礎。一個基地,如果隻有駐紮的軍團,那麼在羅馬軍隊撤離後,它的結局隻有一個,就是逐漸荒廢。但是,羅馬軍隊的基地是一個有機體,有當地的百姓生活在附近。所以,在羅馬軍團撤離,甚至羅馬帝國滅亡後,地方百姓移居到基地內,依然可以繼續他們的生活。羅馬軍隊最高司令官哈德良的巡回視察中,優先考慮的當然是前線軍團基地。但是,他也沒有忘記走訪地方百姓居住的地方,按羅馬人的說法就是行省人民居住的“地方自治體”。對羅馬來說,這些人不隻是被保護對象,他們同時也是參加防衛的人。

哈德良訪問了退役士兵居住的城鎮提姆加德之後,向東沿羅馬式大道回到阿非利加行省(今突尼斯、利比亞北部),視察了薩布拉塔、的黎波裏和大萊普提斯(LeptisMagna)等沿海城市。在布匿戰爭時期,這些城市都屬於迦太基,因此,居民都是迦太基人。遺留至今、保存完好的遺跡大萊普提斯,因為皇帝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出生於此地,一下子發展成為宏偉的大城市。但是,在這位迦太基族的羅馬皇帝出生前20年,哈德良已經為這個城市建起了大規模的羅馬式公共浴場。在這一帶的城市裏,羅馬帝國沒有派駐一個軍團甚至一支部隊。建浴場意味著要有水渠,羅馬時代的北非,不僅已經有了縱橫交錯的羅馬式道路網,而且,也建起了漫長的高架引水渠,水就從山區引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