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向哈德良表示感謝,雅典市民授予這位羅馬皇帝“奧林匹烏斯”的稱號。它意味著哈德良加入了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行列。在這一點上,希臘和羅馬不同。很多時候我們把希臘和羅馬文明看做一個整體進行論述。但是,這件事情充分顯示了在很多方麵,希臘和羅馬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羅馬,尚在世的人是不允許神化的,相反,希臘人不反對神化一個活著的人。也許這是希臘更靠近東方的緣故,因為東方人普遍認為國王就是神。盡管哈德良在新舊雅典城之間的拱形門上,明白無誤地寫上了“哈德良的雅典”,但是他拒絕一切自己下令建設的建築物上冠以自己家族的名稱。對於這樣一位皇帝,處於羅馬統治之下的雅典市民能給予他的,或許就隻有把他加到奧林匹斯山的諸神行列中了。哈德良理解雅典市民的感情,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雅典人神化自己的做法,雖然這一做法隻在以雅典為中心的希臘境內有效。事實上,哈德良雖然成了諸神之一,但是他在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內隻擁有一個祭壇而已,沒有自己的神殿。作為統治者,滿足被統治者的願望,接受饋贈也是統治上的一個策略。
視察希臘不僅安全而且舒適,這種感覺與視察前線基地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如此,哈德良並沒有帶皇後薩賓娜同行。隨行的人中,除了美少年安提諾烏斯,還有就是詩人弗羅魯斯。在整個旅途中,弗羅魯斯充當了他的聊天對象。他不願意帶那些不懂得欣賞希臘文化的人,即使是妻子也一樣。在這一點上,他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但是,他又與尼祿不同,因為尼祿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愉快的6個月過後重新開始處理的公務,對他來說,隻是極其自然的工作內容的改變而已。
公元129年春天一到,他離開比雷埃夫斯港,從海上向小亞細亞西岸出發了。在以弗所上岸以後,一路上直奔小亞細亞北部。此次旅行的目的是視察以錫諾普為中心的、毗鄰黑海的小亞細亞北部地區。隨行的人中,沒有一個來自皇宮中的、派不上用場的人。與以往一樣,這次與皇帝同行的人以建設領域的專家為主,人數不多。一行人還去了特拉比鬆(今土耳其的特拉布宗)。這個城市位於黑海南岸各城鎮的最東麵,從這裏再向東50公裏就是亞美尼亞王國。這個地區沒有羅馬的軍團基地,但是起源於希臘的這些城市依然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核心”區域。
結束了對黑海地方的視察以後,哈德良沿著羅馬帝國的邊界向南進入了小亞細亞內陸,目的是視察薩塔拉和美利提尼(今馬拉蒂亞)。與亞美尼亞王國接壤的羅馬行省是卡帕多西亞,而薩塔拉和美利提尼則位於羅馬防線的最前沿。前者是第十五阿波利納裏斯軍團的駐紮基地,後者是第十二雷鳴軍團的駐紮基地。為了向全帝國的人民告知皇帝已經來到這裏,哈德良發行了貨幣,上刻“Exercitus Cappadocicus”(卡帕多西亞軍團)。
有一篇短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哈德良是如何視察國界線上的防禦設施的。從前後內容來看,這篇短文可能出自這一時期伴隨哈德良視察的弗拉維烏斯·阿裏安之手。
我們來到了洛希尼島。這是一個基地,駐紮著由輔助部隊士兵構成的5個大隊。我們一行首先視察了武器庫,然後又看了圍繞基地的屏障以及在屏障外側的塹壕,接著看望了傷病員。離開病房後,去倉庫了解了糧食的儲備情況。同日,我們還視察了附近的城堡及要塞,檢閱了騎兵的演習。在騎兵隊基地,我們繞過基地屏障,從屏障外圍視察了塹壕,同樣也訪問了醫院,視察了糧庫和兵器庫。
此外,皇帝每到一個基地,應該都會向士兵演講,激勵大家。對於擔任邊境防衛任務的士兵們來說,他們每天都在緊張和焦慮中度過。所以,皇帝的到來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一種激勵。
阿裏安是出生於小亞細亞比提尼亞行省尼科美迪亞的希臘人。他的名字中有弗拉維烏斯的家族名稱,表明了他父親那一代,在從韋斯帕薌到圖密善時代裏,因為弗拉維王朝某個皇帝的推薦,取得了羅馬公民權。據說他的出生年份是公元95年前後,因此年齡比哈德良小20歲左右。他熱愛以哲學為代表的希臘文化,為自己身上流淌著希臘人的血液而深感自豪。同時,他又是一位積極投身於羅馬帝國事業的希臘人。他教養高深,思維清晰,還有敏銳的洞察力。哈德良非常欣賞他。在這次巡回之旅開始兩年後的公元131年,哈德良任命他擔任了卡帕多西亞行省的總督,當時他隻有36歲。前線的防衛任務很艱巨,哈德良連續6年沒有撤換他。其間,他為擊退來自東北部的蠻族的侵襲,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擔任總督期間,阿裏安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發表了有關防衛問題的論述,並獻給皇帝哈德良。上麵引用的一文就摘自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