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皇帝哈德良(26)(1 / 2)

egonolo Caes aresse,Ambul areperBritannos,Latitareper...

Scythicaspatipruinas

egonolo Florusesse,Ambulare perrabernas,Latitare perpopinas,Culices patiru bunolus這一時期,哈德良完成了一項極其重要的外交工作。不清楚具體地點在哪裏,好像是幼發拉底河附近的某個希臘係小城。在這裏,他邀請了中東所有地方的首領,據說連帕提亞國王也來了。羅馬和帕提亞這兩個東西方強國的最高權力者能夠坐在一起,本身就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哈德良的目的絕不僅止於此。一直以來,與這兩個大國相鄰的小國,常常見風使舵,投向兩者中更強的一方。現在,讓這些態度搖擺不定的中東地方首領出席帕提亞國王和羅馬皇帝的友好會麵活動,對他們的心理一定會產生影響。

14年前,圖拉真攻陷帕提亞首都時,抓獲了帕提亞的公主,並把她作為人質一直扣押在羅馬。此時,哈德良把這位公主送還給了其父帕提亞國王。這次會麵並非因為帕提亞方麵出現反羅馬的跡象,為處理這種局麵而進行的。因此,羅馬方麵完全沒有必要以返還人質為條件,要求帕提亞方麵作出妥協。但是,哈德良歸還了人質,由此可見其外交手段之高明。外交和戰爭一樣,常常因為出其不意的戰術,收到最佳效果。這次會談的結果是確保了中東一帶的和平。

公元130年,新一年的春季,哈德良離開安條克前往帕爾米拉。帕爾米拉位於地中海和幼發拉底河的接近正中間的地帶,是敘利亞沙漠中心的一座城市。但是,就像它的名字——“棕櫚(椰子樹)之城”所表明的那樣,它是個綠洲城市,是駱駝商隊從東方運向西方的物資中轉地,因而很繁榮。因為經濟實力的雄厚,獨立意識更強,又因為通商方麵的有利條件,所以,帕爾米拉繁榮無論對帕提亞還是對羅馬來說都是好事。但是帕爾米拉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經常受到沙漠民族貝都因人的侵擾和掠奪。在貝都因人的意識中,掠奪不是罪孽,而是正業。然而,他們的這種正業一定會傷害到他人,一定會有人成為受害者。如果商隊因為痛恨貝都因人的這種正業而選擇其他通商路線的話,帕爾米拉就會徹底失去生命力。但是,帕爾米拉這個民族隻會一心一意地從事經濟活動,卻不重視軍事力量的發展。

羅馬的勢力發展到達幼發拉底河以後,擔負起了保護帕爾米拉的責任。帕爾米拉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同時貝都因人也被納入羅馬的統治之下。從此,帕爾米拉的富豪們不必再擔心貝都因人的掠奪。順便提一句,貝都因人的“正業”被禁止後,羅馬帝國把他們編入防守邊境的軍隊中,以此保證了他們的生活來源。

帕爾米拉是一座位於幼發拉底河防線的邊境城市,對於羅馬來說,它非常具有象征性。它不像其他防線的“屏障”,柵欄、塹壕、城牆和堡壘綿延相連,是封閉的“屏障”。這是一個開放的“屏障”,由聯結瞭望塔、堡壘、軍團基地以及通往各個軍事要塞的大路構成。雖然這個“屏障”建在北非沙漠的前方,但是,幼發拉底河防線在防禦敵人來襲的防禦體係中,在保護,不,應該說是在鼓勵人與物產交流方麵,作為威懾力量,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隻要守住帕爾米拉,就證明開放的“屏障”——幼發拉底河防線是有效的。在沙漠中,羅馬大道呈放射狀從帕爾米拉鋪設到了安條克、大馬士革及紅海的亞喀巴。哈德良離開安條克後,隻要選擇走其中的一條大道即可。結束了對帕爾米拉的訪問後,哈德良選擇了去大馬士革。在沙漠中,羅馬式大道幾乎呈一條直線,從帕爾米拉到大馬士革隻有230公裏的路程。他在大馬士革隻是稍作停留而已。他選擇這條路線的真正目的是前往波斯特拉(今布斯拉)基地,視察駐紮在阿拉伯行省(今約旦)的第三昔蘭尼加軍團。不用說,和視察其他基地時一樣,他一定視察了這裏所有的設施,觀看了士兵的演習以及麵對士兵作了演講。他還發行了貨幣,上刻“Adventui Aug(usti)Arabiae”(皇帝視察阿拉伯)。當然,這是為了讓帝國民眾了解皇帝已經來到中東沙漠,正在這裏視察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