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皇帝哈德良(34)(1 / 2)

當然,不同於“普通”的“特殊”無疑是異類。猶太民族有著自己是上帝選民的思想,他們堅定地相信自己是一神教徒,不承認任何其他神。《猶太戰爭史》的作者約瑟夫斯為了替猶太民族辯護,寫下了《反阿皮翁》一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法律規定,希望在猶太人的法律下生活的其他民族,我們表示歡迎。但是,不遵守猶太人的法律,隻想得到生活的便利,拒絕他們才是正確的做法。

在這一點上,曆史學家塔西佗的說法代表了同時代羅馬人的看法:“猶太教徒對於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即使表麵上並未表露,內心總是懷有強烈的憎惡感。”塔西佗甚至斷言說,猶太教不是宗教,隻是迷信,因為它完全否認他人的神。

現實生活中的猶太人以上帝不允為由,拒絕承擔公職和服兵役的義務,卻在經濟方麵要求平等的權利。在羅馬共同體的其他成員看來,這樣的民族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希臘係居民,他們對猶太係居民最沒有好感。因為他們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城市,不知什麼時候住進了猶太人;他們好不容易發現的一條航路,猶太人使用起來心安理得。猶太人不但不會開發新的航路,甚至連危險的海域都不去,他們隻想著如何賣掉貨船運來的物資掙錢。帝國東方的暴亂,可以說幾乎都發生在希臘係和猶太係之間。為此,羅馬不得不經常為這兩個民族之間的紛爭出麵進行調停。克勞狄烏斯皇帝《致亞曆山大公民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一例。

統治者的職責之一是調解其統治下的人們之間的矛盾。因此,在這方麵,羅馬從來不辭辛苦。但是,對於自由的理解,希臘人和羅馬人與猶太人不同。

如果你認為自由中還有選擇的自由,那麼你所持的就是希臘和羅馬的自由觀念。但是,對於猶太教徒以及近代基督教徒來說,他們的自由中沒有選擇的自由。對他們來說,自由就是遵循神的教誨建設國家。也許你認為免除了他們的公職及服兵役義務,也同意他們有周六和周日,就是給了他們自由。但是,對他們來說,隻要他們要的那種自由得不到承認,就是沒有自由。

既然猶太人是這樣一個民族,那麼全麵接受他們的特殊性,即按照他們的願望,允許其在巴勒斯坦建設政教一體的國家又有何不可呢?有上帝選民思想的猶太人並不想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滲透到其他民族中去,我們甚至很少聽說猶太教徒的傳教活動。因為他們認為猶太教徒的人數過多,上帝選民的珍貴之處就會被弱化。既然這樣,允許他們在帝國的某個地方建立一個祭司階層統治的國家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如果猶太人滿足於此,並且願意穩定下來的話,那麼,對於帝國的統治來說不也算是一件好事嗎?正因為他們在猶太本土無法實現這種自由,所以,居住在帝國東方各城市的猶太人才會帶著怨憤不時地揭竿造反。

在經濟權利方麵,愷撒讓猶太人享有了和希臘人同等的權利,他的這一政策很值得我們思考。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從來都是圍繞宗教的,所以常常陷於孤立。對猶太人來說,他們與帝國相連的“血脈”就是經濟活動。愷撒認為有必要阻止猶太民族的封閉傾向。當然,他這樣想不是出於人道的考慮,而是因為他知道封閉是導致關係激化的溫床。

繼愷撒之後的奧古斯都,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繼承了愷撒的思想,唯獨在猶太問題上,他的想法與愷撒相左。奧古斯都是一位罕見的“政治人物”。作為政治人物,他甚至超過了愷撒,但是他構思不出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藍圖。他認為對於猶太這一特殊群體,實施間接統治才是上策。於是,猶太人中的希律王成了統治猶太的真正主人。由希律王統治猶太還有一個好處,希律王是個專製君主,他絕不允許以最高祭司為首的祭司階層對政治指手畫腳。所以,隻要希律王的統治能夠持續,在猶太就有可能實現政教分離。我想奧古斯都作為西方人,也許他和其他西方人一樣,認為統治必須做到政教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