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皇帝哈德良(35)(1 / 2)

第一,耶路撒冷自治機構“70人長老議會”被迫解散。第二,此前,羅馬在耶路撒冷連一個中隊也沒有派駐,此後則派駐了一個軍團。這意味著羅馬不再承認猶太自治,而要對其實行直接統治。第三,無論居住在猶太本土還是生活在海外的猶太人居住區,凡是猶太教徒,作為義務,每人每年要捐獻2德拉克馬的香火錢。猶太戰爭之前捐獻的對象是耶路撒冷大神殿。在此之後,韋斯帕薌皇帝把捐獻對象改成了羅馬的朱庇特神殿。事實上,韋斯帕薌沒有太複雜的想法,他隻是想借此對猶太祭司階層實行經濟製裁,從而阻止猶太人的反羅馬活動。但是,對猶太教徒來說,這一規定觸犯了他們的神,是他們難以接受的屈辱。希臘的德拉克馬與羅馬的銀幣等值。如果研究者們所說的每人2德拉馬克正確的話,那麼也就是每人2銀幣。在韋斯帕薌時代,軍團兵的年薪是225銀幣。所以2銀幣相當於一個士兵年薪的1/112。10年後,到了圖密善皇帝統治的時候,士兵的年薪提高到了300銀幣,所以猶太人捐獻的金額,在公元84年以後,隻是一個士兵年薪的1/150。羅馬時代,消費者購物需要繳納營業稅(或消費稅),稅率是1%。所以從金額上來說,隻要沒有窮到吃不上飯,對任何一個猶太人來說都不是什麼負擔。然而,問題不在金額上。

“摩西十誡”中的第一誡就是除了猶太人的神,不能把其他任何東西當做神。作為猶太教徒,他們必須遵守這一戒律。因此對他們來說,盡管金額不大,但是由於捐獻的對象是朱庇特神,所以這種行為本身已經違反了戒律的規定。

由於獻給羅馬卡匹托爾山上的朱庇特神殿的捐款隻向猶太教徒征收,所以,人們給這一捐款取了一個名稱叫“猶太人稅”。這個說法深得猶太人的讚同。因為猶太人更願意把一年一度向朱庇特神捐獻的2德拉克馬看做是羅馬向猶太人征收的稅而不是捐獻。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這種心情很容易理解。但同時,我想這也是羅馬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文化摩擦。

盡管如此,按塔西佗的說法,“在韋斯帕薌、提圖斯、圖密善、涅爾瓦以及圖拉真的統治期間,猶太都是太平的”,隻是,這種太平不過是猶太人把怨憤壓在心底的、表麵上的“太平”而已。

圖拉真皇帝對待猶太人的態度非常理性,因此在猶太人眼裏,他也是一位好皇帝。盡管如此,當圖拉真專注於攻打帕提亞的時候,他們還是乘機舉起了反旗。公元115年,猶太發動起義,激起了羅馬人的極大憤怒。羅馬人最憎恨毀約和乘人之危的行為。再加上,有消息說,在這次叛亂中猶太人與敵人帕提亞暗中勾結。如果羅馬方麵得到的這個情報屬實,顯然這是賣國行為。這次叛亂除了猶太本土,還波及了塞浦路斯以及昔蘭尼加等海外的猶太人居住區。這一情況促使羅馬果斷采取了措施。繼圖拉真之後的哈德良首先著手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鎮壓猶太人的這次叛亂。

這一時期,“和平”暫時得到了恢複。我想這一定是哈德良的想法:他想通過清除湧動於地下的反叛岩漿,來徹底解決猶太問題。如果愷撒之後的皇帝們采用了他的方式,羅馬與猶太之間的關係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到哈德良執政時,距離愷撒時代已經過去170年。羅馬對猶太采取的政策,唯一的目的已經變成了維持帝國的秩序。對於哈德良來說,他能做的事情也隻有這一件。他對待猶太教徒的態度是無所忌憚的,他不僅禁止猶太教徒實行割禮,而且還建起了一座名叫“埃利亞卡匹托爾”的城市。為了懲罰為此敢於造反的猶太人,他毫不猶豫地對猶太人采取了“大流散”的政策,把猶太教徒全部逐出耶路撒冷。

有研究者批評哈德良在打壓猶太教徒勢力的同時,助長了基督教徒的勢力。但是,這樣說並不公平。哈德良沒有打壓所有的猶太教徒,他打壓的隻是反對羅馬統治的猶太教徒。對於那些願意接受羅馬統治的猶太教徒,他沒有采取任何打壓措施。在猶太激進派與羅馬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徹底決裂。基督教徒並不反對羅馬的統治,因此他們可以繼續居住在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