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安敦尼沒有擅自決定這件事情。他不是一個會把這種事強加於人的人,他叫來阿尼厄斯,征求了他的意見。這年已17歲、未來的“哲學家皇帝”經過考慮,同意了“父親”的想法。
人格高尚的人
皇帝安敦尼·庇護做事從來不會擅作主張,無論是出台政策還是法案,一定會跟“內閣”或“法庭之友”這些智囊團商量。當然,他這樣做並非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作決斷才征求智囊團意見的。對於如何統治羅馬帝國,他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一方麵,因為他是繼哈德良之後的皇帝,所以,有必要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避免獨斷專行。同時,通過“征求意見”,使自己的想法成為一項政策的做法也符合他的性格。
根據《皇帝傳》以及其他曆史書籍的描述,安敦尼是這樣一個男人。
他是位美男子,長得很帥。即使在人潮湧動的人群裏,他依然惹人注目。他身材修長,即使上了年紀以後,依然保持了很好的體形。但是,因為他個子高,終究沒有能夠避免高個子容易出現的佝僂症狀。為了矯正駝背,他在托加裏麵穿了一件緊身衣。
他舉止大方,性格開朗、行事穩重,說話聲音低沉,演講淺顯易懂。他的演講不會讓聽眾為之狂熱,卻能深入人心。
安敦尼·庇護
與其說他是演講達人,不如說是座談高
手更準確。
他是個非常有教養的人,正因為如此,他極其重視教育。對於兩位年輕的繼承人,他甚至親力親為地負責培養。哈德良曾經推薦迦太基出身的學者弗龍托進入元老院,並全權委托他負責教育年輕的阿尼厄斯。而安敦尼則把另一個繼承人路奇烏斯的教育任務也交給了這位迦太基人。
安敦尼·庇護處理任何事情都好像春日裏和煦的陽光一般。他非常擅長采用平衡的策略,不會把問題擴大,也沒有絲毫的虛榮心。毫無疑問,他是一位真正的保守主義者。
猶太教徒叛亂的原因之一,是哈德良強製執行的禁止割禮法。公元134年耶路撒冷淪陷以及隨後對猶太教徒實施“大流散”之後,哈德良不再提這一禁令。到了安敦尼時代,這一禁令實際上已經形同虛設。安敦尼明確解除了這一禁令,但是他沒有解除猶太教徒不得居住耶路撒冷的禁令。也就是說,他隻解除了禁止割禮法,而“大流散”猶太人的法令依然有效。這一法令決定了猶太民族在其後1800年的曆史。
羅馬皇帝最大的職責是保障帝國邊境的安全。為此,哈德良曾經親赴前線地區,視察並重整了帝國所有的防禦體係。皇帝安敦尼除了繼承哈德良重建的防禦體係,隻建了一個冠以他的名字的前線防禦體係,那就是“安敦尼長城”。安敦尼長城位於哈德良長城以北120公裏處,長達60公裏。在這條長城以北、相互呼應的瞭望塔最前端,還建了一個最前哨基地,感覺好像要深入蘇格蘭內陸一樣。公元139年至142年,由於當地民眾叛亂,駐紮在不列顛的3個軍團被牢牢地困在那裏。安敦尼長城和這個前哨基地,就是在鎮壓了當地民眾的叛亂後建起來的。
建設安敦尼長城的目的隻是為了鞏固防線,而不是為了取代哈德良長城。如果在當時,安敦尼長城成為帝國羅馬的國界線,那麼位於此長城以內的愛丁堡、格拉斯哥應該難逃被羅馬化的命運。但是,羅馬人既沒有把自己的高速公路網延伸到那些地方,也沒有把位於約克和切斯特的2個軍事基地遷至那裏。結果,喀裏多尼亞(後來的蘇格蘭)被留在了羅馬文明圈以外。
有一份記錄保留至今,那是關於安敦尼·庇護皇帝時代羅馬軍團駐紮地的記錄。當然,這些防禦體係都是哈德良確立的,他不過是原樣保留下來而已。但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在帝國的鼎盛期,明確專事防守的哈德良和安敦尼時代,羅馬是如何實現安全保障的。羅馬統治者們認為“和平”不是理想,而是今世應該享受的利益,因此,精神和物質方麵的投資一樣都不能少。按現代的說法,就是作為威懾力量,軍事力量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