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幸運又幸福的23年之後,時間到了公元161年。這年春天的某一天,皇帝在拉魯芬的別墅裏吃過晚飯後不久,突然嘔吐不止,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了出來。這天夜裏和第二天一整天,高燒不退。這年已經40歲的馬可·奧勒留和29歲的路奇烏斯·維魯斯這兩位皇位繼承人馬上從首都羅馬趕了過去。第3天,又叫來了近衛軍團指揮官。再過半年就滿75歲的安敦尼隻說了一句話“國葬不要太隆重”,隨後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羅馬人認為,年老去世是很自然的事情,隻有死者親人會哀悼死者。但是安敦尼雖然是壽終正寢,元老院議員和意大利本土公民及行省人民卻像死了一個年輕人似的,為他深深悲傷。所有人都為“安敦尼·庇護”(慈悲的安敦尼)之死而感到惋惜。
“國父”
作為安敦尼·庇護皇帝這一章節的結束篇,在這裏我要再次提到在哈德良皇帝章節的最後部分介紹過的阿裏斯·艾利斯泰迪斯,這位出生於小亞細亞的希臘學者當時剛滿25歲。在皇帝安敦尼和元老院議員麵前,他作了這樣的演講:
羅馬世界終於在遼闊的疆域內實現了民主統治。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曾經的希臘城邦國家擴大了規模後的國家。領導者階層集中了公民中有才華的一部分人,他們的出生地遍及所有行省,也就是說,統治帝國全體人民的這些人才來自帝國各地。
他們有的生為羅馬公民權所有者,有的是後來取得羅馬公民權的。由於他們傑出的才能以及由行政和軍事構成的完美組織機構——由於這些代表帝國的人和組織機構的作用——羅馬實現了對遼闊帝國的統治。
戰爭隻有邊境地區才會發生,帝國內部的紛爭早已結束。帝國內到處洋溢著和平、繁榮和幸福,甚至讓人覺得生活在帝國之外的、在部族紛爭中度日的人們看上去是如此的可憐。
羅馬的門戶向所有人開放。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羅馬世界。生活在這個世界裏的人們可以在各自的領域勤奮工作。皇帝主持祭祀儀式,慶祝全帝國人民共同的節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也可以自由舉行隻屬於他們自己的祭祀活動。這一寬容的做法維護了每個人的尊嚴和正義。
盡管人種、民族不同,文化各異,但是羅馬通過製定適用於所有人的法律,實現了以法律為基礎的共存共榮。同時,羅馬還保證人們享受更多的權利,讓人們知道,與羅馬共存共榮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有幸的事情。
羅馬世界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時時意識到自己就是羅馬帝國這一大家庭中的一員。
這是公元143年所作的演講,這裏說的是安敦尼統治進入第5年的羅馬帝國。因此,也許有人會說,用這樣的演講內容來總結安敦尼·庇護的統治並不合適。
的確如此。因為在這次演講之後,安敦尼的統治又持續了18年。但是,與羅馬的道路網從興建到完成的經過相比,這個結尾“完全合適”。
無論是概念還是鋪設工程的徹底性,羅馬的道路網可以看做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網。羅馬道路網從公元前312年開始興建,到哈德良皇帝統治時期的公元130年前後完成,曆時整整4個半世紀。羅馬世界的形成與此相似。尤裏烏斯·愷撒最先向行省人民開放元老院議席,把行省納入命運共同體。繼他之後的皇帝們雖然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延續他的基本方針方麵保持了政策的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