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的開頭,我想把寫作時遇到的一些問題開誠布公地交代給讀者。所謂著作,本來就是有了作者和讀者以後才能成立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本卷我尤其需要讀者的協助。這是因為,唯獨這一卷不得不采取與前麵的9卷,還有後麵的5卷,完全不同的結構。
早在撰寫《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時候,我的大腦裏便有了這個想法,那就是要把計劃共15卷的《羅馬人的故事》中的一卷專門奉獻給羅馬人修建的基礎設施。而且這一卷的標題也確定為“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因為我相信,無論是譯為公共設施也好,還是譯為基礎設施也好,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它更能體現這個民族的天賦。
尤其是羅馬人,他們對於同樣認識到基礎設施重要性的現代人來說,堪稱“基礎設施之父”。基礎設施的英文“infrastructure”這個詞本身就是現代產生的一個合成詞,它由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中表示“下層”或“基礎”之意的“infra”和表示“結構”或“修建”之意的“structura”組合而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語言也隻是發音略有不同而已。例如,最接近拉丁語的意大利語中,將之稱為“infrastruttura”。總之,詞源都是拉丁語,這本身便是羅馬人乃“基礎設施之父”的一個最好證明,所以完全有理由專門給這個主題奉獻單獨的一卷。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一本題為“古羅馬的基礎設施”的著作。即使在互聯網上訪問歐美著名大學的出版部門,得到的答複也都是“沒有符合條件的作品”。20世紀的曆史記載幾乎全部是組織研究各個時代的專家撰寫各自專題的形式,而即便是這種通史,也連專門闡述羅馬基礎設施的章節都沒有。我不由得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寫這個題目呢?與此同時,我也感到了幾分自鳴得意。因為我要挑戰一下研究人員沒有挑戰過的事情。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研究人員不挑戰這個題目,完全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羅馬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他們懂得,不可能對這個題目進行綜合的論述。相反,我以“條條大路通羅馬”為題寫一本書,並為這個想法而得意,正可謂無知者無畏。
那麼,為什麼不可能呢?羅馬人的基礎設施已經涵蓋了道路、橋梁、港口、神廟、會堂、廣場、劇場、圓形競技場、競技場、公共浴場、自來水等所有現代的基礎設施。但這還隻是硬件基礎設施,它還包括安全保障、治安、稅製以及醫療、教育、郵政、貨幣係統等軟件基礎設施。隻要不提到所有這些內容,都稱不上是闡述了羅馬的基礎設施。
然而,現代學問的特點是專業化,還有它的最終歸宿——細分化。因此,要克服這種“不可能”,學者們所采取的方法也就是細分化,即某一個人寫道路,另一個人便以橋梁為研究課題。而且,這種細分化最終必然走向技術的研究論述。事實上,從技術方麵談論羅馬某一類基礎設施的研究書籍,則比比皆是。
但是研究領域的這種現狀難以回答我們一個簡單而根本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明明已經有人修出來的道路,羅馬人卻要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全部鋪砌成羅馬式的城市道路·而且,羅馬城邊明明流淌著著名的台伯河,並不缺水,為什麼它卻要“勞民傷財”地修建羅馬式的引水工程,舍近而求遠呢?沒有人來回答這些根源性的問題。
“不可能”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難以敘述。所謂曆史,乃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事件順著曆史的河流依次發生,方可撰寫,而一旦以基礎設施為題,便不再具有時間的順序。換言之,就是不能再按照時代的順序敘述下去。以道路為例,如果不往返於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800年,就不能寫出羅馬道路的曆史。
總之,闡述羅馬人修建的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所麵臨的困難就在於,它要求作者能夠自如地處理橫跨歐洲、中東、北非的羅馬世界以及上千年的古羅馬時期這種空間和時間上的巨大跨度。而對於講求專業分工的現代學術界來說,這種事往往被認為不是一門學問,因此專家學者不願意去做這種事。另外,即使不顧一切地挑戰這個題目,也極有可能因為主題過於寬泛,最終隻能流於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