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難題對於並非學者的我來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因為,如果創作中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閱讀時也會同樣感到困難。對於賣文為生的我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這是因為我寫出來的東西有可能沒有人看,或者讀者不忍卒讀。我的自鳴得意隨即煙消雲散,開始覺得連專家也不願挑戰的題目,像我這樣的人隻會是自不量力,隻有放棄《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卷了。這個想法,在我調查一件事的時候發生了改變。
羅馬人是一個重視基礎設施的民族,被現代人譽為“基礎設施之父”。基礎設施起源於羅馬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在創造“infrastructure”這個合成詞的時候,隻有借用拉丁語。這一點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無人不知一樣。
既然如此,羅馬人的語言拉丁語中,理應有“infrastructura”這個詞,但是並沒有。正因為沒有,所以到了現代,人們才隻好造出這個詞來。
羅馬人修建了如此大規模而且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卻沒有用來表達它的詞語,這是一件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因為,所謂語言是為了表達現實生活而產生的。按照這個想法,我查找了各種資料,結果遇到了一個詞:molesnecessarie。翻譯過來,相當於“必需的大事業”。而且在使用這個詞的一篇文章中,在“必需的大事業”之前,有“人類的文明生活”這樣一句話。也就是說,羅馬人把基礎設施視為“人類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業”。
這件事足以令我長時間地陷入沉思。此前我所想的詞一直是現代的合成詞“infrastructure”的詞源“infra”和“structura”。同時還有曆史學家們所稱的“羅馬文明的偉大紀念碑”這樣的讚美之詞。
然而,在羅馬人的著述中,不僅文獻,即使碑文中也從未出現過表示流傳後世的紀念碑之意的詞。羅馬人並不是想讓其成為流傳後世的紀念碑而進行這項偉大的事業,而是因為它是人類文明生活所需而建造的。隻是它最終變成了羅馬文明的偉大紀念碑而已。
有了這樣的想法,我才下定決心,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一定要用一卷的篇幅專門寫羅馬的基礎設施。
還有一件事,讓我拋棄了是否寫這一卷的猶豫不決。那是幾年前,我與即將擔任首相、聲望很高的一位日本政治家見麵。當時,他問我,當了首相之後,你認為應該做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以全新的思路實施根本的、劃時代的稅製改革。非此莫屬。”他聽後,回答我說:“稅的問題上,沒有夢想。”“夢想因人而異,並不存在製定政策不可或缺的客觀標準。這並不是政治家、官僚領導的一類問題。政治家、官僚的工作應該在於提供一個基礎,讓每個人都能夠有自己的夢想和尊嚴。”
看了後來此君發表的政見,我明白白費口舌了。但這件事在我撰寫羅馬史的時候,起了作用。因為它讓我考慮這樣一個問題:
生活在古代的羅馬人是如何考慮公私之分的·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研究他們定義為“人類文明生活所需的大事業”的基礎設施,找到答案。
鑒於此,我對讀者有幾個願望:第一個願望是,寫作困難,閱讀當然也會困難。在閱讀這一卷的時候,不要期待像閱讀戰爭描寫較多的《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羅馬人的故事·愷撒時代》那樣一氣嗬成地讀完或者獲得驚心動魄的快感。第二個願望是,在您閱讀的時候,心中要有長達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過,談到羅馬大道,話題卻突然跳躍到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鐵路,這樣的情況隻有一次而已。
第三個願望是,您的心中還要裝著一幅世界全圖,因為書中會有一些將西方大國羅馬和東方大國中國進行比較的內容。
第四個願望是,基礎設施這個題目,從它的性質來說,往往看圖片比用文章說明更容易理解。因此,書中不得不插入大量的地圖、圖紙和照片,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這一點也請讀者諒解。為了表示這一卷與其他各卷不同,封麵裝訂也做了變動。
總之,在讀者開始閱讀之前,就讓讀者作好思想準備,作為作者來說,會讓讀者覺得沒有比這種說明更加怪異的了,但猶豫再三,我認為還是應該寫,這也實屬無奈之舉。不過,如果您能夠耐心地理解這些說明,並在閱讀的時候,結合這些地圖和圖表,那麼,有一點我可以向您承諾,那就是,這本書將讓您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路”不僅僅是道路之意,而且您會通過這些“路”了解到羅馬人真正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