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漢尼拔慘敗於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隊,僅僅幾個人逃回首都迦太基。迦太基議會傾向於堅持首都保衛戰,但是唯獨漢尼拔主張與羅馬講和。他憑著16年在意大利征戰的經驗,懂得迦太基與國內各個城邦清楚地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如果羅馬包圍了迦太基,那麼這些被統治者會對統治者被圍的首都迦太基見死不救。因此,他認為在紮馬一戰獲勝的羅馬軍隊進攻首都迦太基之前講和是迦太基的必然出路,因而堅決主張講和。
迦太基議會接受了漢尼拔的意見,羅馬與迦太基講和,第二次布匿戰爭宣告結束。但是除了漢尼拔以外,其他迦太基人是否理解當時講和的必然性,不得而知。半個世紀以後,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國內的各個城邦對迦太基見死不救,孤立無援的迦太基經過三年的堅守之後,最終城池被攻陷。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從此在曆史上徹底消失。
決定三次布匿戰爭勝敗的,既不是兩個國家的經濟力量,也不是軍事力量相差懸殊,而是國家形態不同。北非一帶四通八達的古代道路網不是迦太基統治的時期修建的,而是變為羅馬行省以後修建的。這說明,羅馬的基礎設施不是因為有經濟實力所以才建設,而是因為認為它重要所以建設。
早在迦太基滅亡的100年前修建的阿皮亞大道之所以成為後來所有羅馬大道的樣板,第三個原因在於它表明了道路要有多種選擇路線的重要性。
公元前312年以前,從羅馬到加普亞已經有一條拉蒂納大道,因此如果需要一條聯結羅馬和加普亞的正式道路,隻要對拉蒂納大道進行全麵改造應該就足夠了。但是阿庇烏斯並沒有選擇改造那條穿過內陸地區的拉蒂納大道,而是決定修建一條新的沿海道路。這樣,羅馬與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城市加普亞之間便有了兩條幹道。其後不久,從距離加普亞不遠的貝內文托到終點布林迪西之間也有了兩條線路:在共和製時期修建了米努基亞大道,到羅馬帝國時期又修建了阿皮亞圖拉真大道。
羅馬人認為生活應該總是有多種選擇,這種觀念極其自然地讓他們想到了將道路修建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全線鋪裝的道路並非羅馬人的發明。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就已經出現了讓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歎為觀止的一條從波斯灣到達地中海的道路。但是發現道路隻有網絡化才能帶來飛躍的效果,並將之變為現實的是羅馬人。羅馬的道路如果不作為道路網來考慮,就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偉大。
然而,要讓被征服者認識到羅馬人鋪設道路對他們自身也有好處,隻有在羅馬的道路比他們自己修建的道路更加方便的時候才會成為可能。那麼,從阿皮亞大道開始的羅馬式的道路究竟是怎麼修建的呢?
①最底層:因地形而異,通常以4米—4.2米寬挖至地表以下1米—1.5米深,並平整後,鋪上至少30厘米厚的石子。這種地基基礎施工有兩個目的:(1)即使是平原,通常也會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因此需要使其完全平坦;(2)為了防止厚度達到將近2米的四層地基的道路內部積水。
②第二層:將石頭、石子、黏土混合後,鋪在第二層。
③第三層:不使用自然形成的石塊,而使用人工砸碎的小石塊,使頂部鋪成平緩的弧形。
④最頂層:鋪滿切割整齊、單邊70厘米高的大石塊。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修建起來的羅馬大道一律不使用水泥,雖然當時並非沒有水泥。
羅馬大道的基本構造
在可以筆直穿過的平原上,羅馬大道的基本結構如上圖所示。上述內容是車道或者主道的修建階段。羅馬大道的一大特色是車道兩側設有排水溝。為了保持道路的堅固,必須絕對避免在4米寬、1米厚的主道內浸入和積存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