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硬件基礎設施(4)(1 / 2)

自阿皮亞大道開工,迄今為止已經2300多年。時至今日,它仍然聞名於世,因此盡管阿皮亞大道距離羅馬不遠,還是被認定為重點文物,隻要去那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它。但是將其當做文物是最近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修建環城公路的時候,意大利人將這條曆史大道斷成了兩截。這種情況至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有的人想要穿過這條古代阿皮亞大道,走到斷成兩截的地方的時候,隻能注意左右來往的汽車,趁著沒車的時候,橫穿馬路。但是當時羅馬政府不能把阿皮亞大道和環線的交叉點地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許多羅馬人都是火葬,因此埋在墓地裏的是骨灰,而猶太人、基督教徒不同,他們實行土葬,他們的墓在地下,這種形式的墓是公用墓地,公用墓地在地下與道路平行延伸。所以,如果重視阿皮亞大道的保存,這個交叉點隻有修成高架橋。然而,自稱古羅馬人後代的現代羅馬人卻以沒有這樣做的資金為由,選擇了將其斷成兩截。準確地說,自認為古羅馬人後代的是極少的一部分現代羅馬人,除了他們以外的其他羅馬市民,無論是意大利人還是歐洲人,都不認為自己是羅馬人的後代。所以,誰能想到修高架橋呢?他們認為,工程應該全力以赴,盡快完成。“先人”花四年時間建成了鬥獸場,而兩千年後的“後代”連建一個醫院也需要30年之久。這顯然已經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思想的差異。

加之,近年羅馬的市政一直由左派掌權,左派的旗幟是為了市民,因此,被認定為文物的阿皮亞大道也必須成為對市民開放的場所,所以他們把這裏建成了一條羅馬市民散步的大道。

最終,這裏變成了孩子的遊樂場。羅馬史的研究人員中,也有一些有心人對此表示憤慨,認為如果古代的羅馬人看到今天這個樣子,也許會氣得暈倒過去。我也認為,當年歌德在這裏漫步,對古羅馬產生無限遐想的時候,這裏曾經是一塊充滿曆史感的地方,其後長期以來也無人問津,所以事到如今,不如保留其原來的曆史風貌。這是因為,將它改造成遊樂場以後,羅馬大道便失去了它的曆史價值,讓慕名而來的人產生誤解。不僅意大利,歐洲各國,還有美國,世界各地的人都來羅馬旅行參觀。把它變成市民散步的道路也無可厚非,但是至少要將10米左右的路段,複原成這條著名的曆史大道作為當年幹道中的幹道的時期的狀態:分四層修建,完全不使用水泥,卻嚴絲合縫,石頭路麵鋪成平緩的弧形,兩側設有排水溝,再外側是向遠處延伸的、寬闊舒適的人行道,隨處可見的石椅,每隔一段距離豎立的裏程碑石柱,還有給大道增添不少趣味的墓碑和墓地。如果將至少10米的路段複原成這樣的曆史原貌,慕名而來的遊客便會理解,基石磨掉了棱角是因為在羅馬帝國衰落以後的漫長歲月裏年久失修造成的。也許遊人會想象到,這種年久失修是國家主管部門未發揮應有的職能而產生的,而國家不發揮應有的職能勢必對個人也會產生影響。遺址的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所幸的是,古羅馬廣場現在還沒有被改造,但鬥獸場近年來日漸蛻變為一個商業化的迪士尼樂園。

據稱,阿皮亞大道在修建的時候就完全具備堅固、功能性、美觀的特色。這三點是古羅馬時期公共建築物一貫的原則,而不僅僅是一種方針。作為擬訂這條大道施工方案的人,同時又是工程的最高負責人,阿庇烏斯為了確認道路的平整,據說曾經脫掉涼鞋,赤腳在路麵上行走。另外,由於阿皮亞大道是幹道中的幹道,對道路的維護也絕不偷工減料。既然是動脈,當然應該努力讓血流暢通。現在人們看到的阿皮亞大道,石頭已經磨損,石縫間積滿了塵土,在這樣的道路上策馬而行,一天絕對走不了70公裏。在這樣的道路上,有可能馬會摔倒,即使不摔倒,也走不多遠,遠不如在道路旁邊的平原上疾馳更快、更安全。古羅馬時期的工程師們曾經誇口說,自己修建了一條一百年不用修補的道路,但是要保持修路當初的狀態,絕對需要不斷的養護。到了6世紀,一繞過山腰的羅馬大道複原想象圖(18世紀銅版畫,皮拉內西作)位拜占庭帝國的高官麵對過了800年仍然保存完好的阿皮亞大道驚歎不已。而羅馬帝國在此半個世紀以前已經滅亡了,而且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末期已經無人過問道路的養護,因此阿皮亞大道在6世紀的時候已經有300多年處於順其自然的狀態。不僅如此,一直到19世紀中葉為止,沒有一個民族像羅馬人這樣認識到道路的重要性。古代的阿皮亞大道除了今天認定為曆史古跡的路段以外,全部鋪上了瀝青,變為機動車道,成為國道7號線,到終點布林迪西的540公裏的路段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