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硬件基礎設施(5)(1 / 2)

在路上不斷出現的道路標識上,寫著藍底白字的“SS.1.VIAAURELIA”,其中,“SS”表示國道,這個標識表示“國道1號線奧勒裏亞大道”,指示從這個入口進入這條大道。沿著順時針方向,繞羅馬環城公路一周,映入眼簾的道路標識的順序如下。作為參考,我們同時注明開工的年份。

國道1號線——奧勒裏亞大道,建於公元前241年,自羅馬至熱那亞。

國道2號線——卡薩亞大道,建於公元前154年,自羅馬至佛羅倫薩。

國道3號線——弗拉米尼亞大道,建於公元前220年,自羅馬至裏米尼。

國道4號線——薩拉裏亞大道,建於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波爾圖皮切諾。

國道5號線——提布爾提那大道,建於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經蒂沃利,與同為國道5號線的、公元前307年開工的瓦勒利亞大道相接,最終至亞得裏亞海一側的佩斯卡拉。

國道6號線——拉蒂納大道,建於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加普亞。

國道7號線——阿皮亞大道,建於公元前312年,自羅馬至布林迪西。

國道8號線——奧斯提亞大道,建於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奧斯提亞港。

此外,還有一條並非起於羅馬的單號國道,便是國道9號線。

國道9號線——艾米利亞大道,建於公元前187年,自裏米尼至皮亞琴察。將兩千年前的羅馬大道稍加改造,在幾乎一樣的路線上鋪上瀝青,就成了意大利的國道。而高速公路在意大利語中稱為“Autostrada”,直譯便是“機動車道路”,它們與國道不同,不允許步行。道路標識上標注的符號是A,從羅馬至北部米蘭的高速公路稱為“A1”,至南部那不勒斯的高速公路稱為“A2”,除此之外,還有兩條東西方向的高速公路,均以環線為起點。

這樣,意大利將古羅馬的大道加以改造而變成的國道從數量上來看,也比高速公路這一現代文明的產物占有優勢。這種現狀並不是因為現代意大利人懶惰,而是因為古羅馬人修建的道路技術精湛,使其能夠經得起兩千年的滄桑歲月。

雖然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許“條條大路出羅馬”更為貼切。這是因為羅馬是帝國的心髒,而從這個心髒向身體的各個部分輸送血液的動脈便是羅馬大道。在羅馬大道中,起於首都羅馬的一共12條,北至嚴寒的北海,南至酷熱的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東至幼發拉底河,再從英國至敘利亞,從德國、巴爾幹至埃及,延伸到了羅馬帝國的每個角落。僅僅全線石頭鋪設的幹道便多達375條,全長達8萬公裏。加上鋪石子的支線在內,這張龐大的血管網絡遍布了羅馬帝國這個軀體。而所有這些大道中首屈一指的當數阿皮亞大道。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有“大道女王”之稱的阿皮亞大道曾經是同化被征服者的政策手段之一,而且我們還提到,在道路修築技術方麵,與此前的道路截然不同。不僅如此,這些道路的路線也具有革命意義。

我們說過,羅馬大道的一個特色在於它們從城市中央穿城而過,但並非隻要是城市,就全部有羅馬大道從其中央穿城而過。羅馬人在修建大道的時候,首先確定在政治上、戰略上最重要的城鎮,然後讓大道盡可能筆直地通向目的地,因此幹道會避開那些不太重要的城鎮。但是這些城鎮並非被棄之不顧,而是用支線聯結它們。這種想法與現代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是一樣的。

繼公元前312年開工的、最早的人工修建的道路阿皮亞大道之後,羅馬人按照羅馬式的道路修築方法重新修建了自然產生的重要道路拉蒂納大道、薩拉裏亞大道和提布爾提那大道。但是,這三條大道的路名仍然全部保留原來的名稱。這也許是因為這些名稱已經為人們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