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從羅馬往北直至熱那亞的奧勒裏亞大道是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締結講和協定之後不久開工的,可見羅馬人對修築道路的巨大熱情。盡管如此,沿著第勒尼安海一路往北,穿過比薩,通向熱那亞的這條兩千年後的國道1號線竟然與阿皮亞大道幾乎一樣長。它的施工也分為三期進行:至科薩(安塞科尼亞),為舊奧勒裏亞大道;至比薩,為新奧勒裏亞大道;至熱那亞,為艾米利亞·斯考利大道。這三條路統稱為奧勒裏亞大道乃是羅馬過渡到帝製以後的事。這條大道的名稱也照例以道路設計人兼施工負責人的名字命名,因此奧勒裏亞大道就是“奧列裏烏斯的路”之意,而且這條大道最終計劃是與穿過法國南部通往西班牙的大道相聯結的。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熱那亞還不是一個大道終點的城市,隻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漁村。
隨著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羅馬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道路修建。這次道路修建開始於公元前225年開工的米努基亞大道。顧名思義,這條路是由一位名叫米努基烏斯的執政官設計,交給元老院批準後,並由其負責施工的。300年後,圖拉真大帝對這條大道進行了全麵的改造,改名為阿皮亞圖拉真大道。
這條大道在貝內文托與阿皮亞大道分道揚鑣,另辟一條道路,在終點布林迪西與阿皮亞大道會合。因此,阿皮亞大道不僅在羅馬與加普亞之間,而且在貝內文托與布林迪西之間都實現了複線化。
所謂複線化,就是有多個選擇。它主要發揮兩個方麵的作用:第一,防止自然災害。假如發生洪水、塌方而在一段時間內無法使用時,有無其他選擇,會讓政府的功能出現很大的差異。第二,國家的防禦。如果敵人控製了一條道路,自己能夠使用另一條道路,就不至於成為甕中之鱉。我們不能忘記,羅馬大道本來最早是軍用道路,如果說保衛國土需要按照重要性排列先後順序的話,那麼基礎設施首當其衝,這對於羅馬人來說也許是一個常識。
公元前220年,當年的執政官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開始修建弗拉米尼亞大道,這條大道與阿皮亞大道齊名,是羅馬曆史上出現次數最多的一條道路。如果說阿皮亞大道是羅馬往南的一條最重要的幹道,那麼往北的最重要的幹道便是這條弗拉米尼亞大道。從全長來看,阿皮亞大道為540公裏,與之相比,弗拉米尼亞大道為340公裏,不及阿皮亞大道,但是阿皮亞大道通過的多是平原,而弗拉米尼亞大道不同,它通過的地帶大多數是山地。越過亞平寧山脈,直至裏米尼的340公裏,要翻山越嶺,修成車道和人行道加起來4至10米寬的大道,可謂難於上青天。現存的弗拉米尼亞大道是修建200年後,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對其進行全線改造以後的樣子,由於是山地,溪流眾多,考慮到漲水的情況,大道都是繞山腰而過,並且修建了許多高聳入雲的橋梁。有的地方則穿過寬6米、長40米的隧道。
盡管如此,現代的國道3號線弗拉米尼亞大道與古代的弗拉米尼亞大道走的並非是完全一樣的路線。有些地方重合,有些地方則並行,另一些地方則離得相當遠。但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什麼地方重合,什麼地方並行,什麼地方離得遠,我們就會發現最早修建的時候,對地形的判斷是如何準確無誤。雖然同樣是繞山腰而過,但是最早的道路都是盡可能選擇降雪量少而又難以結冰的山腰。羅馬大道通到什麼地方是完全出於政治需要,而如何通過則由實際負責工程的軍團工程師們決定。你也許會覺得,讓道路從山澗穿過的方法會比較簡單,而他們之所以不這樣做,選擇繞過山腰,無疑是考慮到在漲水的季節,洪水有可能衝垮道路。上麵我們曾經感歎過阿皮亞大道一往直前,那麼弗拉米尼亞大道的修建則是克服了錯綜複雜的自然環境,令人不由得歎為觀止。
但這條弗拉米尼亞大道恐怕沒有全線貫通到終點裏米亞就爆發了第二次布弗拉米尼亞大道沿線的弗爾洛隧道(右為共和製時代,左為韋斯帕薌大帝時代)匿戰爭,因而被迫中斷。而且這一次戰火燒到了羅馬人的本土意大利。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發誓要打敗羅馬,帶著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開始進攻意大利半島。這是公元前218年的事。次年,即公元前217年,羅馬軍隊離開首都,迎擊漢尼拔的軍隊。他們在距離弗拉米尼亞大道不遠的特拉西梅諾湖邊展開的激戰中遭到慘敗,而弗拉米尼亞大道的施工負責人,由於是當年的執政官,同時就任軍隊司令的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也在戰場上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