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硬件基礎設施(7)(1 / 2)

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末期,通過軍事力量掌握霸權,又用這些征戰的士兵修築道路的政治家有:馬略、蘇拉、龐培、愷撒。如果說“羅馬大道也是羅馬政治”,並不為過。

在羅馬大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時期是什麼狀態·要讓兩千年後的現代人想象一下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一想我們熟悉的高速鐵路的線路。

由於要讓許多節車廂聯結在一起的列車高速行駛,土地不能有起伏不平的情況。為了使地麵保持平坦,就需要修築得像堤壩一樣的、高速列車專用的鐵路。即使架橋,也必須修建在鐵路的延長線上。

在古羅馬時期,無論是道路還是橋梁,都是按照與此相同的想法修建的。這種修路的方法在意大利本土積累了成熟的經驗以後,到了羅馬帝國時代,如法炮製地運用到了行省道路網的修建上。羅馬人完全沒有因為是被它征服的行省而簡化道路的修建方法或者偷工減料。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也隻不過是就地取材所造成的差異。在木材豐富、濕地遍布的北歐,有不少道路是用耐潮濕的木樁打地基的。相反,到了北非、中東的沙漠地帶,且不說沒有木材,連石材也稀缺。這種情況下,還要堅持按照羅馬的方式用石頭鋪路的話,是不現實的。因此,在這種地方,除了值得花費勞力從遠處運來石材的主要道路以外,隻能用石子鋪設道路。不過,幹燥地帶也並非沒有優勢,那就是北歐無法奢望的強烈的陽光和雨季的集中降雨。羅馬的工程師們充分利用了這個條件,他們將石子和黏土混合後鋪設,並將頂部鋪成平緩的弧形,然後等待雨季。道路經過雨季的浸泡,等旱季來臨的時候,經陽光暴曬之後,便會變成像混凝土一樣堅固的道路。羅馬人擅長隨機應變在道路施工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建造金字塔的埃及人和修築道路網的羅馬人的不同也許就在於,埃及人不惜一切地從遠處運來需要的材料,相反,羅馬人首先考慮的是就地取材。另一個不同之處還在於,是為了一個人死後修建工程,還是考慮有益於更多人的現世生活而修建工程。羅馬公共事業的宗旨是:堅固、耐用、功能好而且美觀。

用闡述羅馬建築法的《建築十書》一書的作者維特魯威的話說,就是:堅固、有效、美觀。

也許是羅馬人本身對此相當自信吧,《博物誌》的作者老普林尼這樣寫道:

“金字塔不過是毫無用處的、愚蠢透頂的權力炫耀。”

古羅馬工程師弗朗提努斯著有一部研究羅馬水道的著作。正因為他本人是一名工程師,所以留下了一句技術人員才會說出來的話:“希臘的美術品以精致而聞名,但是對人類的日常生活,隻能說毫無用處。”盡管如此,與他們生活在同時代的許多羅馬人卻熱衷於收集古希臘的藝術品,而且大舉到埃及參觀旅遊,這種現象頗耐人尋味。如今,我生活在羅馬式基礎設施完善的社會,隻要去美術館就能夠欣賞希臘的傑作,時而去參觀一下埃及的金字塔就覺得非常理想,這種狀態與當時的羅馬人相比並無二致。

然而,羅馬人在基礎設施方麵的自信除了自身的信念外,還因為受到了希臘人的讚賞。就像異口同聲一樣,希臘的曆史學家、文人和地理學家們都寫道:羅馬人創造了三項偉大的傑作,而在希臘,連鼎盛時期的雅典都沒有關注過它們,那就是:街道、上水道、下水道。這也證明了每個民族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

關於這些羅馬大道的正式研究,從它們建成以後過了1700年,才由一個年輕的法國人開始。這位名叫尼古拉斯·貝爾吉爾(NicolasBergier)的年輕律師出生於法國北部城市蘭斯,並在那裏當律師。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每天去法院經過的路是一條古代的羅馬大道。蘭斯在尤裏烏斯·愷撒統治高盧的時期,曾經是勢力強大的雷米人的根據地,而在它成為羅馬的行省以後,作為7條羅馬大道會合的交通要道,依舊非常繁華。這樣的一個城市,修建羅馬大道的概率本來就非常高,但是這位年輕人並沒有就此作罷。他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將其後的一生奉獻給了法國境內羅馬大道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便是1622年在巴黎出版的《羅馬帝國道路史》(Histoire des Grands Cheminsdel’Empire Romain)。這部著作被公認為羅馬大道研究的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