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硬件基礎設施(9)(1 / 2)

但所謂凱旋門,是為了迎接戰勝回國的將士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羅馬特有的建築形式。進入帝國時期以後,皇帝便成為羅馬全軍的最高指揮官。在共和國時期,將軍是全軍的最高指揮官,建造凱旋門的目的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並將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流傳後世。而對於作為帝國時期最高指揮官的皇帝來說,如果因為他們不是戰爭的勝利者就不建造凱旋門,則有失公允。無論如何,對於羅馬的男人來說,成為凱旋將軍,穿過羅馬公民贈送的凱旋門,舉辦凱旋儀式,乃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在那個時代,一個人舉辦過幾次凱旋儀式,將成為他一生中的輝煌經曆。

包括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古斯都在內,他以後的許多皇帝都未經曆過凱旋儀式。勝利歸來並舉行凱旋儀式的皇帝隻有兩位,一位是征服不列顛的克勞狄烏斯大帝,一位是征服達契亞的圖拉真大帝。此時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已經根深蒂固。

盡管如此,掌握羅馬最高權力的皇帝與羅馬男人的最高榮譽無緣毫無疑問有悖常理。因此,從倡導“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政策的奧古斯都開始,建造道路和橋梁的皇帝也有了獲贈凱旋門的資格。為了紀念對弗拉米尼亞大道進行全線改造的奧古斯都而建造的凱旋門,便矗立在這條大道的終點裏米尼。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通往高盧的大道也是由奧古斯都大帝鋪設的,在這條大道的起點奧斯塔就建有一座奧古斯都大帝凱旋門。在整個羅馬帝國疆域內,至今仍有許多為皇帝建造的凱旋門。它們幾乎全部不是紀念勝利的凱旋門,而是為了感謝修建了大道或者大街,而由該地方的民眾建造並送給皇帝的凱旋門。

率先推行這種做法的奧古斯都大帝在執行其他政策的時候,也以想出各種堂而皇之的理由而著稱。他對並非戰勝了敵人而僅僅是建設了基礎設施就可以獲贈凱旋門,作出了這樣的解釋:在戰場上戰勝敵人,對保衛祖國作出貢獻,理所當然應該建造凱旋門,而為了公共利益鋪路修橋也同樣對保衛祖國有所貢獻。當時,與其他民族作戰的是軍隊,而從事鋪路修橋的也是軍隊,所以奧古斯都所說的理由毫不費力地就被他們接受了。

而且,這也是符合羅馬人的名譽觀的。不僅如此,繼這位奧古斯都大帝之後,建造凱旋門的人並不僅僅限於皇帝這樣的公職人員。這是因為,即使私人,如果自費興修了公共工程,同樣被允許建造紀念其功績的凱旋門。皇帝與私人的差異就是:皇帝的凱旋門是行省、地方政府贈送的;而私人的凱旋門則由其本人所建。這種差異,如果考慮到兩者進行的工程規模不可同日而語,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建設基礎設施工程也可以獲得凱旋門,由此可以看出羅馬帝國公共事業的重要性。這是因為,羅馬人認為,它與戰勝敵人、保衛國家具有同等的價值。

上麵我們已經說過,與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路出羅馬”更能讓人準確地了解實際情況。猶如遍布人體的血管一樣,覆蓋整個羅馬的道路網全部始於阿皮亞大道。而羅馬大道不可缺少的橋梁也始於流經首都羅馬的台伯河上的一座橋梁。

它就是薩布利休斯橋。這座橋意為“木橋”,據稱建於羅馬第四代國王安庫斯·馬爾西烏斯時期,因此建造年代應該在公元前620年左右。在王政時期,這一帶有市場,還有從奧斯提亞經台伯河運鹽的船隻停靠的碼頭,這座橋便起了聯結這一帶和台伯河對岸的作用。

公元前7世紀,羅馬人的技術水平還不高,台伯河雖然稱不上大江大河,但是,也不算狹窄,在這樣的河流上架一座橋梁,當然也隻有使用木材。但是,這座羅馬最早的橋梁,甚至沒有用鐵釘來加固。當時,羅馬的統治還沒有到達台伯河的西岸,經常遭到伊特魯裏亞人等民族的進攻。在這種狀態下,台伯河對於羅馬人來說,也是一種壁壘。每當敵人來進攻的時候,橋梁便會被破壞掉。因此,這座橋在建造的時候,隻是將木材組裝在一起,以便發生緊急情況時方便切斷這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