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士兵們也不會抱怨說,自己是為了從事軍務而參軍的,並不是參軍是來鋪路的。當然,也許心中這樣想,嘴裏卻說不出口。這是因為,皇帝作為羅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要考慮道路從哪兒通到哪兒,獲得元老院的批準後,又作為工程的最高負責人組織施工。所以,有義務服從皇帝的軍團兵,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施工現場,這一點都是一樣的。前麵我們講過,當時對鋪設道路的皇帝都有贈送凱旋門的習俗,以示感謝,而這種凱旋門上,通常肯定會清楚地刻上“工程由第××軍團的軍團兵完成”這樣的字樣。這樣,橫跨歐洲、中東和北非的羅馬帝國長達8萬公裏的幹道幾乎是由軍團兵鋪設的,而且羅馬人認為,僅僅修路架橋,作為交通道路還不完整。
這就需要了解,統稱為羅馬大道的羅馬式道路——也就是全線鋪石頭的道路——是用來運送什麼的。
使用羅馬大道的人
羅馬大道,首先是用來把軍團從駐紮地運送到需要派兵的地方的道路。雖然稱為軍團,但它並不是隻指軍團兵。羅馬軍團主要分為三類:軍團兵,當這種軍團兵的條件是必須享有羅馬公民權;輔助兵,由行省的誌願兵組成;還有騎兵,也多為出身於行省的人。這三種分類,也可以稱為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在數量上,步兵最多。羅馬軍團的主要戰鬥力,首要的是軍團兵,而軍團的構成從羅馬的戰術上也分為這三類。
不過,羅馬軍團的編製還包括其他人員。因此,軍團調遣時,戰鬥人員以外的人和車也會隨之一同行動。首先是醫療隊。除了救護傷病員的醫生和護士外,羅馬軍團還配備給牛馬等治病的獸醫。其次是軍團裏的工程師。這些人相當於工兵隊長,但是除了當助手的人之外,並沒有專門的工兵隊員。羅馬軍團的特色是,不僅軍團兵是熟練的修路工人,還包括輔助兵在內的所有士兵都是“工兵”。甚至有人說:“羅馬軍隊是靠丁字鎬取勝的。”
此外,一切運輸工具都帶有輪子,以便可以在戰場上移動。在行軍的時候,還會有用牛車運送攻城器械的隊伍一起同行。考慮到節省運送這種重型武器所需的勞力,鋪設羅馬大道的時候,必須盡量平坦、筆直,而且用石頭鋪設得密不漏縫,甚至刮風的時候也不會在路麵上塵土飛揚。
另外,在行軍時,也少不了運送野營帳篷、軍糧的車輛。這些車輛往往都是牛車。也有人說:“羅馬軍隊是靠兵站(後勤)取勝的。”羅馬人認為,戰爭最後依靠的是每個士兵的精神力量,而在此之前必須做的便是,創造一個能讓每個士兵都發揮最大精神力量的環境,也就是“後勤”。
由這一切組成的羅馬軍團行軍的時候,即使擁有4米寬車道的羅馬大道,大概也會顯得擁擠不堪。為了在行軍的時候便於一般的路人通過,絕對需要與車道並行的人行道。
使用羅馬大道的第二種人,便是普通的民眾。所謂羅馬大道,就是有人行道而且沒有收費站的現代高速公路,這樣想比較容易理解,因此它是無論是一般旅行的人還是運送附近農產品的車輛,誰都可以使用的道路,它與行人不能通過的現代高速公路不同。而且,羅馬大道上,既有每逢節日便浩浩蕩蕩地出發去郊外別墅度假的城裏人,也有一心想要在這個被稱為“世界之都”的羅馬創業,而從西班牙行省出發,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橫穿法國南部,越過阿爾卑斯山,經意大利北部千裏迢迢來到羅馬的人。另外還有藝術家為了得到權貴的賞識,滿懷希望地從東方遠道而來。
此外,從羅馬大道獲益的人,還有農民和商人。這是因為,在閉塞的山區,人們原來都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而建設了道路網之後,村子裏的農產品便可以容易地運到城裏了。人們懂得了通過促進物產流通可以提高生活水平,而這些人占了使用羅馬大道的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平坦筆直而且鋪設整齊的羅馬大道與以往的鄉間土路相比,不僅可以縮短時間,而且能夠運送更多的貨物。交通的次數增加了,每次的運輸量也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