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如此堅持建立這種製度,也有他個人的原因。與其養父愷撒不同,他自幼身體虛弱,而且不善於長時間騎馬,不是那種活躍型的領導。不僅如此,與他的養父完全相反,如果由他指揮戰鬥,便必輸無疑。此外,奧古斯都時期的羅馬帝國還處於形成過程。羅馬帝國要把征服的地方變成行省,讓它們與其融合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也正在付諸實施。為了鎮壓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的地方叛亂,作為羅馬軍隊最高指揮官的皇帝需要有戰略和戰術方麵的才能,而奧古斯都並不具備這種才能。為了彌補這個方麵的缺陷,他隻有依靠曾經追隨愷撒的阿格裏帕。當然,羅馬帝國幅員遼闊,靠阿格裏帕一個人顯然難以平定天下。阿格裏帕既然受到愷撒的賞識,自然有武將之才,但他並不是天才型的軍人。雖然在與布魯特、安東尼的交戰中,他都戰勝了敵人,但如果遇到漢尼拔,他也許就會一敗塗地。在現實中,奧古斯都也是任用了多名武將。雖然奧古斯都並無武將之才,但他具備用人之才。也就是說,在取長補短方麵,他是一個天才。他參考了阿格裏帕的建議,派遣到至今尚未臣服的邊境地區的總督人選都非常勝任,而且,在與這些駐紮在帝國戰略要地、推動這些地區與羅馬帝國融合的將軍之間,保持密切的聯係,對於在首都統治整個帝國的皇帝來說,必不可少。
鋪設羅馬大道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軍團的調遣,而羅馬的郵政製度也是出於統治廣大帝國的需要而誕生的。但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建立的係統也可以轉用於其他目的。這個為了聯結皇帝和將軍們而建立的製度,自然而然也逐漸被國內的人所利用。與道路有助於使帝國融合為一體一樣,郵政製度也有助於使帝國各地的人融合為一體。古羅馬執政者的目的,不是在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之間建一堵牆來相互隔離,而是如普魯塔克所言,通過“同化敗者”,使整個羅馬帝國融為一體。因此,對於他們來說,要避免的第一件事,便是各個民族和部族的孤立。
一種社會係統,不應當是為了社會上的當權者而存在,它必須符合普通人的要求,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它應該與發明人個人的能力無關。否則,它就不能發揮作用,而且作為一個係統,也不會有持續性。我想,所謂羅馬帝國,就是由愷撒繪製藍圖,由奧古斯都建立,並由第二任皇帝提比略鞏固而形成的一個國家。國營郵政製度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提比略所做的事就是,每個驛站都配置一隊治安人員,以保障羅馬大道上行人、車輛以及郵政的安全。
愷撒是一位體力充沛、騎乘能力出色的人,一天能夠馳騁100公裏,而提比略據說也曾經晝夜不停地騎馬馳騁過140公裏。相反,奧古斯都即使去位於羅馬近郊的妻子莉薇婭的別墅這樣不到10公裏的路程,並且隻走弗拉米尼亞大道,也喜歡坐轎子前往。這是因為四麵拉上簾子以後,可以在轎子裏麵讀書或者躺著休息。然而,由體質如此不同的三個人修建的羅馬大道,其各種設施卻完全按照普通人的需要,這一點確實有趣。領導人也許不能忘記這種以人為本的觀念。即使背著裝有“公務電報”的皮筒策馬疾馳的人,羅馬帝國也不要求他們一天必須走70公裏以上。不過,一天走70公裏在當時被當做一個標準,他們平均每隔8羅馬裏,就配置一處保持這個速度所需的設施,也就是用來換馬接力的設施。像羅馬的領導人這樣踐行“堅持就是力量”的人絕無僅有。在羅馬人的語言拉丁語中,沿路配置的換馬設施,就是驛站,比前麵所說的“站點”更加單純,有強烈的“隻是能夠交換馬匹的設施”的意義。拿現代的高速公路來說,就相當於加油站這樣的設施。
當時的公文,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卷軸,因此把它裝在一個皮筒內,背著筒策馬馳騁,就是當年郵遞員的工作狀態,但這些人都帶著證明其任務的“公文”。而且,按照奧古斯都施行的、可以稱為《郵政法》的法律規定,攜帶這個證件的人必須達到所有規定的要求。當然,所需的費用由國家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