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羅馬帝國來說,意大利半島是它的本土,它的北端環繞著阿爾卑斯山脈。在現代,意大利由西向東分別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接壤,而在古代,這些國家所在的地區全部是羅馬帝國的領地,因此羅馬的幹道理所當然地越過阿爾卑斯山向西、向北、向東延伸。這些幹道由西向東依次為:
從熱那亞沿海越過阿爾卑斯山,到達法國南部的一條大道。這條路直接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通向西班牙。
從都靈越過阿爾卑斯山,通向羅訥河沿岸的瓦朗斯,然後北上通往裏昂的大道。
從位於都靈北部的奧斯塔越過阿爾卑斯山,經過格勒諾布爾,直至高盧中心地帶的大道。
同樣起自奧斯塔,不向西,而是往北越過阿爾卑斯山,到達萊芒湖,經日內瓦通往高盧的大道。
所以,僅僅越過阿爾卑斯山,向西的幹道就有4條之多。
通到萊茵河和多瑙河最前線的幹道有6條之多,而其中的4條是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道路。
到達萊芒湖之後,繼續北上,通往萊茵河上遊,經斯特拉斯堡,通往美因茨、波恩、科隆等這些邊境最前線基地的大道。
從米蘭北上,至科莫湖,由此向北,沿博登湖岸,向奧格斯堡,通往雷根斯堡的大道。多瑙河沿岸的雷根斯堡在古羅馬時期稱為卡斯特拉萊基那,這裏和萊茵河沿岸的軍團基地美因茨之間有一條日耳曼長城相聯結,因此是戰略上的重要地點。
起自維羅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大道,則是北上至特倫托,由此翻越阿爾卑斯山。然後,經因斯布魯克、薩爾茨堡,到達多瑙河的前線。
威尼斯水城是羅馬帝國末期防禦蠻族入侵而誕生的城市,因此在古羅馬時期還沒有這座城市。在古羅馬時期,意大利東北部的重要城市就是位於後來形成威尼斯的海灣陸地上的阿奎萊亞。通向多瑙河這個帝國最前線,越過阿爾卑斯山的大道也是起自阿奎萊亞。從意大利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後,便是維也納、布達佩斯。保衛帝國最重要的防線的軍團基地,全部部署在多瑙河沿岸,多瑙河與萊茵河一樣,軍隊的船隻一直保持巡邏。
值得一提的是,上麵提到的現代歐洲各國的各個城市,全部是由決定翻越阿爾卑斯山修通“高速公路”的羅馬人變成城市的,一直延續至今。
有一次,我在科莫湖邊的賓館休養了數日。由於是休養,因此既沒有帶稿子,也沒有帶與工作相關的書籍。科莫湖作為一處療養勝地,以風光秀麗著稱,與南部的卡普裏島一樣世界聞名。不過,我避開了喧囂的地方和賓館,住在了前麵隻有一片湖的、十分靜謐的角落。
但是,雖然肢體在休養,腦子卻還在運轉,這也是我職業的不幸。我時而眺望暮靄中雲霧繚繞的阿爾卑斯山,時而凝視水波不興的湖麵,開始思考這個湖當年不會不用於翻越阿爾卑斯山。想到這裏,我站起身來,請人準備了一條小船,趕到鎮子的圖書館,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原來,科莫本來不過是一個村莊,到了古羅馬時期才發展成一個城鎮。羅馬人想,與其把科莫湖四周陡峭的湖岸削平,鋪設大道,不如在湖上常備一支船隊,來聯結現代的意大利和瑞士。而最早決定在這裏常備一支船隊的羅馬人便是尤裏烏斯·愷撒。科莫湖上的船隊後來消失了,是因為帝國末期入侵的蠻族燒掉了科莫湖上的船隊以後,沒有人再想去補充。
既然科莫湖曾經這樣使用過,那麼,萊芒湖以及其他許多的湖泊無疑也曾經被這樣使用過。我們聽到阿爾卑斯山脈,就會聯想到懸崖絕壁一樣的高峰,但阿爾卑斯山脈在許多地方也是對人類敞開的。這是因為沿著穿過山穀和湖泊的路走下去,人來車往都非常容易。況且,漢尼拔曾經帶著大象越過了這條山脈。不過,羅馬人想要的,是能夠不受季節、天氣這些自然條件的影響而使用的道路。要尋找他們行為的理由,隻要想一想做什麼,怎麼做才合理,便會明白。羅馬人是古代唯一重視提高功能性和效率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全部力量的民族。對於他們來說,合理是一個基本條件。這是因為,瓦朗斯至都靈之間的羅馬大道的各種設施確實配置得十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