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所見的,是一個保持政治上一貫性的國家滅亡後長期無人管理、路石磨損、滿地塵土,甚至雜草叢生、路麵顛簸不平的羅馬大道。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誤以為這就是當初的羅馬大道。以保存古羅馬時期原貌為特色的龐貝街道也已經路石磨損,但龐貝隻不過是意大利南部多個中小城市之一,而且這條街道是城裏的一條通道。市內的街道屬於地方政府管轄,另外,城裏正如我們現代限製車速一樣,在古羅馬時期白天禁止馬車往來。當時,城裏的街道不需要像被稱為“公路”的幹道那樣嚴格管理。
埃及人由於有尼羅河這樣天然的交通運輸線,因此沒有修建過一條像樣的道路。埃及的道路完全是古羅馬時期的產物。
希臘人也由於海上交通發達,而且城邦之間鬥爭激烈,連想也沒想過要修建聯結各城邦之間的道路網。遍布希臘的道路全部是在處於羅馬統治之下以後建成的。
波斯帝國在公元前5世紀已經開通了一條令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驚歎的、稱為“王道”的大路。這是一條聯結從波斯灣附近的波斯波利斯至地中海一側的薩迪斯的道路,長達2500公裏。沿途每隔一定距離就建有一個驛站,但是否全線用石頭鋪成不得而知。根據比希羅多德晚100年的色諾芬的記載,當年亞曆山大大帝行軍的時候,腳下是一片泥濘,因此也許當時“王道”已經成了曆史。但是,長度相當於5條阿皮亞大道的這種道路在波斯隻有一條。雖然是漂亮的大路,但是如果隻有一兩條,隻要動用國王的權力和財力,修建它並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但是羅馬大道卻是呈“網”狀的8萬公裏,羅馬大道最大的特點不是它的距離之長,而在於它的網絡化。
我們不妨看一下地圖。與用大量的文字說明相比,看地圖更加直觀。本書中,與羅馬道路網的圖一起,同時提供了現代的公路和鐵路的交通圖,以便讀者比較兩千年前和現代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因此,古羅馬時期道路網的地圖上,也使用的是現代名稱:不用倫丁尼姆,而是用倫敦;不用魯特西亞,而是用巴黎;不用科隆尼亞·阿格裏皮娜,而是用科隆;不用維多波納,而是用維也納。
看到這些地圖,就不難理解,遍布整個帝國的道路網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就是一張龐大的血管網,而且它是將羅馬帝國融合為一體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此,我介紹一下曾經是被征服國家的人的話,作為佐證。公元143年,出身於小亞細亞的古希臘哲學家、當時年僅20多歲的艾利斯泰迪斯在羅馬作了一次演講。下麵是他演講的一部分。這個內容已經在《羅馬人的故事9·賢君的世紀》中作了介紹,這裏請允許我再重複一下:
對於我這樣的希臘人,不,對於其他任何民族來說,現在,要去一個地方旅行,非常自由、安全而且容易。隻要是羅馬公民權所有者,連證明身份的文件都不再需要申請。不,甚至不一定是羅馬公民,隻要是生活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人們,自由和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證。
荷馬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地球屬於每一個人。”羅馬把詩人的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你們羅馬人測量並記錄下了納入你們保護之下的所有土地。你們在河流上架設了橋梁,在平原甚至在山區鋪設了大道。無論居住在帝國的何處,完善的設施讓人們的往來變得異常容易。為了帝國全域的安全,你們建起了防禦體係。為了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的人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你們完善了法律。因為這一切,你們羅馬人讓羅馬公民之外的人們懂得了在有序穩定的社會裏生活的重要性。
我忘了一件事,法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設施。還有,在這個羅馬帝國動脈流動的,有人,有物資,還有信息,而艾利斯泰迪斯也沒有忘記提到信息傳遞製度。
總督作為行省統治的責任人,在決定一項政策或接到行省人民的請願時,隻要有一絲疑問,馬上就會給皇帝寫信,請求指示。這就是羅馬帝國。在皇帝的指示到達之前,總督隻會一味地等待,就好像合唱團演員等待指揮舉起指揮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