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年8月1日,為了慶祝克勞狄烏斯大帝的生日,兩條水道正式貫通。這兩條水道中,一條以皇帝的家族名字命名為“克勞狄亞水道”,另一條因為以流入阿涅內河的溪流為水源而命名為“新阿尼奧水道”。這條水道建成後,在公元前的共和製時期建造的“阿尼奧水道”便改稱“舊阿尼奧水道”。這樣,羅馬通過9條水道完成了穩定供水的體係。
克勞狄亞水道全長68.9公裏。
地下部分53.8公裏。
地上部分15.1公裏。
其中地上部分有9.6公裏為高架引水橋。
水質好,輸水量為每天191196立方米。
新阿尼奧水道全長87.17公裏。
地下部分73.20公裏。
地上部分13.97公裏。
其中地上部分有9.64公裏為高架引水橋。雖然它的水質不是最好,但它的輸水量是11條水道中最大的,為每天196727立方米。這個水量在羅馬帝國全境所有的水道中也位居第一。
羅馬的第十條水道稱為圖拉真水道。顧名思義,它是由圖拉真大帝於公元109年建成的。水引自位於羅馬西北偏北30公裏的布拉恰諾湖。當然,不是直接引自這個大湖,而是以流入這個湖的溪流為水源。這條水道也是從西麵進入羅馬市區。建造這條水道的目的是改善台伯河西岸一帶的供水狀態,這裏在現代就是羅馬教廷所在的梵蒂岡周邊。據說,到公元2世紀的五賢帝時代,羅馬市區的人口已經超過120萬,而在並非市中心的台伯河西岸,人們居住的地區也一直不斷擴大。
關於這條水道,今天已經無法了解它的詳細構造。這並不是由於無人問津的歲月過於漫長而無從了解,而是因為它經曆了多次修複,以供羅馬教廷使用,使得現代人無從知道它古代的狀態。羅馬皇帝建造的水道把水輸送到了對羅馬帝國深惡痛絕的基督教中心,由此可見,完善的基礎設施對於任何人都是有用的。
但是羅馬教廷盡管覺得水不可缺少,卻不願意以皇帝的名字給水道命名。因此,圖拉真水道取聖保羅的名字,改名為“保羅水道”。這條水道至今仍在向台伯河西岸一帶供水,輸水量為每天95000立方米。
公元3世紀以後建造的羅馬第十一條,同時也是羅馬最後的水道,稱為“安東尼亞娜”。它是以卡拉卡拉大帝的家族名字來命名的。這條水道的主要目的是把水引到卡拉卡拉大浴場。這個浴場作為著名的遺址保存至今。修建這條水道並非因為當時羅馬市區缺水。向羅馬市區穩定供水的係統早在克勞狄亞水道和新阿尼奧水道建成的公元1世紀中葉就已經非常完善,能夠充分滿足需要。否則,對羅馬帝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重建的哈德良皇帝不會在這方麵無所作為。
公元1世紀中葉的時候,向羅馬輸水的總量超過了百萬立方米。按照百萬人口來計算,每人每天的供水量為1立方米。學者們考慮到中途的供水和輸水中的損失,認為每人每天的供水量應該在它的一半左右。即使如此,它也與現代的大城市處於同樣的水平。以1983年為例,紐約為0.6立方米,倫敦為0.5立方米,巴黎為0.45立方米,羅馬為0.46立方米,東京為0.47立方米。在現代大城市中,正如在東京的首都高速公路見到的那樣,市區高架橋上走的都是汽車,而在古羅馬時期卻是水。仔細觀察一直通到市中心的高架引水橋的複原模型,便會發現當時水是“大搖大擺”地通過市區的。人類的文明生活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充足的水可供使用,而滿足這個條件的,當時並不僅僅是帝國首都羅馬。
隻要是羅馬大道的幹道通過的城市,必有羅馬水道。當然,水道的多少要根據人口而定,離水源地的距離也根據地形而有長短差異。意大利本土的小城市之一龐貝有一條水道,而行省高盧最重要的城市裏昂則有四條。古羅馬時期的巴黎還不是多麼重要的城市,因此水道也與法國其他城市一樣隻有一條。
另外,離水源地的距離也不是根據城市的重要程度而定的,而是依地形而定。巴黎為16公裏,今阿爾及利亞的舍爾沙勒為35公裏,尼姆為50公裏,裏昂的四條水道中最長的一條為75公裏,科隆為78公裏,而必須從沙漠另一邊尋找水源的迦太基則有132公裏。如果說道路是當時的統治者政治意誌的體現的話,那麼水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