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羅馬史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基礎設施乃是因為個人無法做到,因而由國家、地方政府代替個人進行的一項社會工程。按照羅馬人的定義,基礎設施是一種“人類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業”。我將之分為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兩個方麵。所謂硬件基礎設施,由於體現為建築物的形式,因而是眼睛能夠看到的。所謂軟件基礎設施,是一種係統,因而是眼睛看不到的。下麵具體列舉一下這兩個方麵的內容。
硬件基礎設施:包括作為交通設施的道路、橋梁、港口。神殿,還兼有進行集會和審判的作用,並且建有公共圖書館,可以稱為市民生活中心的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娛樂設施有希臘式的橢圓形競技場、希臘式的半圓形劇場、羅馬大鬥獸場風格的圓形競技場。在衛生方麵,有上水道和下水道、公共浴場。
軟件基礎設施:包括安全保障、治安、稅製、貨幣製度、郵遞製度、扶窮濟貧的係統、育英資金製度,還有醫療、教育。
在古羅馬時期,不具備所有這些要素,就不能視為城市。事實上,看著研究人員繪製的羅馬帝國內各個城市的複原地圖,你就會想,它們就是一個個小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在基礎設施方麵也是其他城市的樣板。然而,在本書中,並沒有談到全部的基礎設施。這是因為在前麵的9卷中,我們已經涉及許多內容,而且我們視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在每一卷中都必然談到,在第11卷以後還將繼續談到。因為在羅馬皇帝的三大義務——安全保障、內政、公共事業中,安全保障被排在最前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羅馬皇帝還是包括主要兵力和輔助兵力在內的30萬羅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而且,羅馬皇帝正式受到羅馬公民和元老院這些有選舉權的人委托,才能即位。在那個時期,人們認為,統治者的義務是保障被統治者的安全和食物。有了“職業”才會有“食物”的保障。而且無論是“食物”還是“職業”,隻有“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實現。因此,對於人類生活來說最重要的,古今東西無一例外,都是安全保障。即使在現代,我們看一看居住在戰亂地區的人顛沛流離的痛苦,便能理解這一點。
羅馬人把這個最重要的義務交給了皇帝。我們譯為“皇帝”的“imperator”這個詞本來是士兵送給率領自己取得勝利的司令官的尊稱。正因如此,在帝製以前的共和製時期,稱為“imperator”的不止一人,那就是被獲準在首都舉行凱旋儀式的這些人。實行帝製以後,最高統治者同時兼任最高司令官成為慣例,因此在統治期間從未率兵打過仗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成為了“imperator”,即皇帝。
“皇帝”這個詞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是在古羅馬時期。在古羅馬,寫通史就不由得變為寫軍事史。每一次蠻族的侵犯都不是在帝國末期突然出現的。蠻族一直就有,而且一直想要侵犯羅馬,但是在皇帝們有能力擊退他們的時候,他們無法侵犯。
另外,在本書中未提及的不僅有安全保障。在硬件基礎設施方麵,沒有涉及港口、神殿、巴西利卡、廣場、半圓形劇場、圓形競技場。這是因為在前麵的9卷中,在談到建造這些設施的權貴、皇帝的部分,已經講過了。例如,關於廣場,在講愷撒的《羅馬人的故事·愷撒時代》,關於圓形競技場,在《羅馬人的故事8·危機與克服》中,都已經講過,因此不再贅述。在軟件基礎設施方麵,本書沒有提到治安、稅製、貨幣製度。關於這些內容,已經在《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中詳述,這卷的主人公奧古斯都無愧於古羅馬第一代皇帝的名聲,他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全部基礎。
因此,在本書中,我們得以把內容集中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羅馬大道,還有橋梁、上下水道上。這些也正是羅馬人修建的基礎設施的代表。
在今天,發達國家無論是道路還是鐵路的設施都非常完善,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會忘記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但是在其他國家,還不能期待達到這種程度,因此反而會讓這些國家的人們想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水也是如此,至今全世界還有許多人處於缺水的狀態。
這是因為經濟上還比較貧窮,還是因為缺乏對建設基礎設施的充分認識·是領導人缺乏實行上述想法的強烈的政治意圖,還是持久的和平得不到保障
2001年秋寫於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