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8)(1 / 2)

也就是說,安敦尼·庇護在登上帝位還不足一年的時候,急急忙忙加以實施的,竟然是給未來女婿提供關照。曆史學家對這一點視而不見,而吉本之後,更將其定義為充滿人格魅力的明君,塑造出了一個“慈悲的安敦尼”。不過話也說回來,人格高尚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卓越的政治領袖。

安敦尼·庇護的責任感非同一般,對繼承人的培養也是一絲不苟。不過,他的培養方法並不是讓繼承人外出經曆風雨,而是安排在身邊積累經驗。

公元139年,馬可雖然隻有18歲,卻獲得了“愷撒”稱號,被確立為下任皇帝。因為安敦尼希望馬可能和自己一起住在皇宮裏,所以馬可從西裏歐山搬到了帕拉蒂尼山。

這一時期的馬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豪華的教師團隊網羅了北非的弗龍托、希臘的赫羅狄亞斯·阿提庫斯等知名教授。雖然這些教授是被招到羅馬的,教育對象是下任皇帝,可他們卻堅持認為自己同馬可依然是師生關係。也就是說,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教師無須到弟子家去講課,而是馬可應該主動到教師家裏來聽課。無奈之下,安敦尼也隻好接受了這一點,並且還開玩笑說,老師們從希臘來到羅馬,舟車勞頓,可能不願在羅馬市內往來奔波。就這樣,18歲的馬可每天都走下帕拉蒂尼山,前往教師家中學習。冬去春來,到了公元140年,馬可除了上學,還要承擔起另外兩項重要政務。

無論是共和製時期還是帝製時期,每年1月1日都是羅馬的公務起始日。這一天不僅要召開新年第一次元老院會議,而且該年度執政官的任期也從這一天開始。公元140年兩位執政官中的一位,依照前一年的預定,由距離19歲還有4個多月的馬可來擔任。而同他一起掌權的另一位執政官,則是皇帝安敦尼。和現任皇帝共事當然是極其崇高的榮譽,而每當皇帝想向一般公民宣示自己對某人的重視時,也經常采用這一辦法。

在羅馬,人們表述年份時,並不說建國多少年,而是說“某人和某人擔任執政官的那一年”。對葡萄酒產地和年份的關注也是從羅馬人這裏開始的。羅馬的美食家們一邊把葡萄酒從陶壺注入玻璃杯或者銀杯中,一邊向客人勸酒說:“這是意大利南部薩萊諾出產、安敦尼和馬可擔任執政官那一年的酒(vinum)……”

附帶提一句,“vinum”這個詞在拉丁語係的意大利語中表述為“vino”,到了希臘語中,它又變成了“oinos”。隻要觀察一下現代各國語言中對“葡萄酒”一詞的表達就可得知,在帝國西部的歐洲,種植葡萄並把葡萄酒推廣開來的,就是古羅馬人。法國和西班牙自不待言,甚至德國名酒“摩澤爾”的產地也位於羅馬帝國境內。而同在帝國境內的英國之所以沒能成為葡萄酒產地,是因為羅馬人認為那裏根本不適合種植葡萄。葡萄酒有過這樣一段曆史,所以我每當看到有人用英文“wine”來代表葡萄酒時,總覺得不能接受。就好像“地中海”這三個字,音義結合,相得益彰,“葡萄酒”這個詞不也同樣是形神兼備的譯法嗎?

言歸正傳。這一年19歲的馬可需要完成的另一個重要政務,是擔任“內閣”(consilium)的常任委員。和常年不在首都的哈德良不同,此時皇帝直接擔任全權處理政務的內閣主席。內閣委員除了有皇帝,還有兩位執政官,該年度如果財務官存在的話也要出席,法務官、財務監察官和按察官雖然都有好幾個,但隻要派出各自的代表列席會議就可以了。此外還有從元老院議員中抽選出來的15人。公元140年馬可成了執政官,當然也就充分具備了參加內閣會議的資格。其實即便馬可在年齡上不夠資格,安敦尼也希望他能出席。就這樣,內閣會議中皇帝旁邊的位置,就留給了這個最年輕的人。

縱然年輕,可畢竟也是下一任皇帝,所以應該使其積累政務經驗。安敦尼出於這樣的考慮培養馬可,本人也受到了元老院議員們的交口稱讚,因為他沒有去獨霸權力,而是周到細致地考慮到了繼承人的培養。不過這樣賢明的舉措同時也意味著馬可無止無休、辛勤操勞的日子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