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16)(1 / 2)

如果把技術人員和醫生等特殊人員也計算進去,那麼羅馬的每個軍團由6000人組成。而哈德良皇帝重建了帝國的防衛體係,如本書第078頁表格所示,每個戰略要地都配備了一個軍團,他們像佛珠一樣彼此相連,構成了帝國的整個防線。也就是說,每個軍團都分別擔負著基地及其周邊的防衛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命令整個軍團全體出擊,6000人也不可能全都離開駐地。實際上,就算軍團長率先出動,高舉著代表軍團的銀鷲旗,跟隨他的也隻有6000人的一半。當危險程度稍低時,或許也能派出三分之二的兵力。在羅馬的軍團基地附近,肯定會有輔助兵基地。由行省民眾組成的輔助兵與擁有羅馬公民權的軍團兵在數量上相同或略少,但在哈德良所建立的防衛體係裏,絕不允許隻讓輔助兵守衛基地而軍團兵傾巢而出的情況發生。出擊亞美尼亞的羅馬軍團也是如此,兵士的數量有可能達到6000人,但主要作戰力量恐怕隻有3000人。而東方的君主則普遍認為,能親率大軍才是王者的證明。通過身在安條克的敘利亞總督發往羅馬的第二份戰報,是由突圍的士兵層層遞交上來的。當時軍團遭到包圍,士兵奮勇抵抗,最後整整一個軍團全軍覆沒。前敵指揮卡帕多西亞行省總督塞維利安努斯雖然是出身高盧的將領,但他效仿以往的羅馬武將,承擔起失敗的責任,憤而自盡。

對於羅馬帝國的兩位皇帝而言,必須采取緊急對策的時候到了。一是因為一個軍團的覆滅是軍事上的巨大損失,二是因為一向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慘遭失敗,必然會對形勢複雜的東方產生深刻影響。

羅馬帝國的東方防線,並不是隻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帕提亞王國相對峙這麼簡單。在兩大強國之間,還有類似亞美尼亞的為數眾多的小王國,以及處於當地豪門部族支配下的領地。他們發揮著必不可少的緩衝作用,而這也正是中近東地區所特有的情況。這些國王和領主之所以站在羅馬一邊,並不是出於政治和社會等方麵的價值判斷,而隻是單純對羅馬軍事力量的仰慕。東方的人們追隨強者,當年亞曆山大大帝東征之所以所向披靡,原因之一就在於這個馬其頓的年輕人總是取得壓倒性勝利。隻要閱讀一下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記就可以知道,每當他獲得全勝,周邊的國王和豪族都會帶著黃金桂冠前來勞軍。黃金桂冠表示歸順之意,他先以雷霆萬鈞之勢取得勝利,收集黃金桂冠,接受周邊地區的歸順,然後再度進軍,勝利之後再度收集桂冠。反複重複這一過程,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成就了東征大業。如果必須一個一個地擊潰麵前的敵人,那麼縱然他發動閃電戰,也不可能在不足十年的時間裏打到印度。因此在東方世界,羅馬必須不斷宣示自己的強盛,否則羅馬將失去緩衝地帶,不得不與帕提亞直接對峙。

然而,這種情況在西方就截然不同。西方人傾向於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其他所有方麵都作出價值判斷,然後再決定是否結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每每給予羅馬以重創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錯誤,就在於他在西方的意大利也因襲亞曆山大大帝的戰略。盡管漢尼拔所向披靡,其戰績甚至可以作為現代軍事院校的教材,但與羅馬結盟的意大利人並沒有歸附於他。在羅馬和迦太基正麵衝突的布匿戰爭中,這才是羅馬人取得最終勝利的真正原因。

因為在東邊防線常年配置著8個軍團,可見公元2世紀的羅馬領導人也諳知東方人這種特殊的習性。而在公元161年所受到的打擊,其危險性也遠超一個軍團的覆滅。羅馬必須抓緊時間,專心開展應對策略。

帕提亞戰爭

形勢緊迫,可是馬可和路奇烏斯都沒有絲毫軍事經驗。他們既不曾到訪過守衛邊境的軍團基地,更沒有接見過軍團士兵。如果說兩位皇帝接觸過的軍事人員,恐怕隻有駐紮在首都羅馬近郊的近衛軍將士。至於他們認識的將軍級人物,往往都是經皇帝推薦當選為執政官的邊疆行省總督或軍團長。這些人在執政官的一年任期結束後,仍舊返回邊疆行省。進行人事安排不能缺少基本資料,可是偏偏在這一點上,先帝安敦尼沒能使馬可擁有足夠的經驗。如果以往出現過類似情況,那麼當時的對策也可以作為現在的判斷依據,然而先帝治下的23年間,連編年史的作者都歎息無事可記,所以這種判斷資料也同樣是白紙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