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17)(1 / 2)

馬可·奧勒留知道,目前除了真正與帕提亞展開較量,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而羅馬所謂的真正的較量,指的就是皇帝禦駕親征。自圖拉真皇帝東征以來,羅馬已經半個世紀不曾做出這樣的舉動了。這半個世紀中,哈德良、安敦尼·庇護兩位皇帝任上都沒有戰事,而現在居然要由氣質上距離戰爭最為遙遠的馬可·奧勒留來打破困境,並且還是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對哲學家皇帝而言,這應該是一個痛苦的抉擇。不過,羅馬皇帝最重要的職責,正如“Imperator”(凱旋將軍,元首,皇帝)字麵上的含義,就是指揮軍隊保衛帝國。正因為他是羅馬全軍的最高司令官,所以才被稱呼為“皇帝”

(Imperator)。

最後出征東方的,是31歲的皇帝路奇烏斯·維魯斯。據曆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記載,當時人們認為路奇烏斯比馬可“年輕力壯,更適合於前線指揮”。雖然大家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是嚴重的失算,但在當時都覺得這是非常穩妥的選擇。馬可則留在首都,在後方做總指揮。如果兩位皇帝一前一後各司其職的戰略體係能夠發揮作用的話,也可以從實踐方麵證明馬可·奧勒留所推行的兩帝並立製的有效性。

然而,路奇烏斯和馬可一樣,既沒有在行省任職的經曆,也不具備相應的軍事經驗。所以馬可安排了很多能力卓越、經驗豐富的人,隨伺在路奇烏斯左右。這些人並不直接指揮軍團,官職叫“comes Augustorum”,直譯過來的意思是“奧古斯都的隨從”,用現在時尚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智囊”。

在這個智囊團中有一個人,名叫弗利烏斯·維克托利努斯,他除了曾經常年擔任包括卡帕多西亞在內的小亞細亞全境的財務官,而且還有埃及長官的任職經曆,非常了解帝國東方的具體情況。此人的軍事經驗也很豐富,曾在不列顛、多瑙河防線以及西班牙有過長期的軍旅生活。一般“皇帝的隨從”都是元老院議員,而之所以把本屬於騎士階級的這個弗利烏斯·維克托利努斯提拔成智囊團的領導,首先就是因為他具備的經驗。在元老院議員中挑選出來的隨行人員,也都是以經驗的多寡作為評判標準的。比如龐提烏斯·雷利亞努斯雖已老邁,但曆任不列顛、日耳曼、潘諾尼亞、敘利亞等重要行省的總督,通曉萊茵河、多瑙河、幼發拉底河帝國三大防線的所有情況。馬可的恩師弗龍托曾經稱讚他“是踏實正派的人,羅馬傳統軍紀的奉行者”。我想馬可或許期望此人發揚傳統,為東方軍團“糾偏”。因為在羅馬出現了一種專斷的聲音,認為時隔44年連敗兩陣的原因就在於東方軍團的軟弱化。

盡管馬可如此貫徹實力主義,可是在考慮力不從心的敘利亞總督的替代人選時,卻任命了自己的表兄阿尼烏斯·裏布,這個人與馬可年齡相仿,也是四十出頭,承擔重任雖無不妥,但同樣沒有行省與軍團的任職經曆。

在羅馬,與馬可·奧勒留同輩甚至小一輩的元老院階層,很多人既沒有離開過意大利本土,也全然不知邊境地帶的軍團生活。這與其說是因為和平持續得太久,還不如說是當年在位的皇帝安敦尼·庇護根本不重視實地經驗的風氣起了主導作用。連皇帝本人都僅在羅馬和那不勒斯兩地之間往來,良家子弟間自然不會流行積極進取的精神。背景深厚的裏布就任敘利亞總督,最後果然事與願違。不過,依靠自身實力奮鬥出來的騎士階級還是支撐住了大局,從這個時代起,出身於羅馬社會騎士階級的人紛紛走上了軍團長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