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19)(1 / 2)

在那個時代,具備這些經曆以後即位做皇帝的,是圖拉真和哈德良。然而時間僅過去20年,像馬可·奧勒留和路奇烏斯·維魯斯這樣的上層人物,在走向統領國家的過程中,都與這種生活體驗無緣。而真正的問題還不在這裏。因為安敦尼·庇護的示範作用,人們都對行省經曆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認為不出本國也同樣可以統治整個帝國。這就好比一個跨國公司,如果在總公司裏就能順利經營的話,誰還會忍耐著時差的困擾,跑到分散於世界各地的分公司,辛辛苦苦地接觸不同種族的客戶呢?我認為安敦尼·庇護這個皇帝至多是個擅長處理眼前問題的優秀官員,怎麼也算不上是未雨綢繆的政治家。

可是,盡管經過了安敦尼·庇護治下的23年,哈德良皇帝重建的帝國防衛體係卻依然充分地發揮著功能。公元163年開始的帕提亞戰爭一直是總督和軍團長們大顯身手的舞台。路奇烏斯皇帝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他不但對親自帶兵不感興趣,而且也從未對帶兵在前線出生入死的將軍們擬定的戰略戰術指手畫腳,因而到了真正反擊的時刻,羅馬軍隊依然所向披靡。

因公元161年帕提亞國王進攻亞美尼亞引起的“帕提亞戰爭”曆時5年,至公元166年結束。戰線的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公元161年到163年,戰場在亞美尼亞境內。

第二階段從公元163年到165年,在這兩年間,戰場越過了幼發拉底河,進入了帕提亞境內。

第三階段從公元165年到166年,這一年戰火繼續向東蔓延,越過底格裏斯河深入東方腹地。

僅看戰場的移動變化,羅馬軍隊的反擊狀況也可一目了然。而且,羅馬國內還有一大批前線那樣驍勇善戰的軍事指揮家。

公元163年春,羅馬開始在亞美尼亞戰線展開反攻,戰爭的主角就是奉詔從不列顛緊急趕來重整旗鼓的斯塔提烏斯·普利斯克斯。卡帕多西亞總督麾下本有兩個軍團的武裝力量,其中的一個在戰爭伊始就遭殲滅,現在有了援軍的加入,又重新湊夠了兩個軍團。另一個任務就是消除軍中蔓延的失敗情緒,鼓舞士氣。不過這對軍中老將而言簡直輕而易舉。士兵們甚至開玩笑說,隻需我們的將軍在陣前一聲斷喝,敵軍就如同中箭一樣紛紛倒地。從這種玩笑話可以看出,軍中的失敗情緒已經一掃而光了。

在亞美尼亞戰場,在小亞細亞出身的軍團長克勞狄烏斯·弗龍托的率領下,駐守在波恩基地的第一密涅瓦軍團參戰。駐在維也納的第十傑米納軍團派出的雖然是分隊,卻是由軍團長親自帶領,這個軍團長名叫喀米尼烏斯·馬爾奇亞努斯,是來自北非的武將。並且隻要有需要,在敘利亞行省伺機而動的兩個軍團隨時可以揮師北上,指揮他們的是第三高盧加軍團的軍團長、敘利亞出身的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總之,當時羅馬軍中高手如林,驍將薈萃。

羅馬軍隊有個傳統,如果初戰失利,他們一般不會匆忙反擊,而是假以時日,為反攻作充分準備。一旦準備妥當,他們會迅速出擊,一蹴而就。這次的帕提亞戰爭也充分體現了羅馬軍隊的這一特點。

尤其是率領卡帕多西亞軍團的普利斯克斯的行動更是疾如閃電。他們自攻入亞美尼亞境內就揮師東指,春天尚未結束時,就對阿拉伯海以西300公裏的首都阿爾塔庫薩塔展開了攻城戰。從西方趕來的援軍在弗龍托和馬爾奇亞努斯的率領下,積極發揮了側翼的牽製掩護作用,所以進軍首都變得順利,也能專注於攻城。

在羅馬軍隊的猛烈進攻下,帕提亞控製的阿爾塔庫薩塔終於陷落。由帕提亞國王扶上王位的帕科魯斯王子遭到驅逐,親羅馬派的索菲埃姆斯登上了王位。這個人既是帕提亞的王室成員,同時也是羅馬元老院議員。羅馬從實際出兵到奪取亞美尼亞,實現初步戰略目標,前後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在年底之前,亞美尼亞境內的帕提亞軍隊已經被全部驅逐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