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28)(1 / 2)

雖然向這些地方的移居行動取得了成功,但馬可還考慮了一處移居地。那就是意大利本土的拉韋納。蠻族雖然移居到了拉韋納提供的近郊土地上,但整個行動卻完全失敗了。拉韋納和那不勒斯附近的米塞諾一樣,是羅馬帝國的兩大海軍基地之一。這就如同把吳或佐世保(吳位於日本廣島灣東岸,二戰前為重要軍港。佐世保位於日本長崎縣北部,二戰結束前以海軍城聞名。——譯者注)近郊的土地拿出去供別人耕種一樣。無論在哪一方麵,移民和附近居民的差距都太大了,這絕不僅僅是民族、語言或生活習慣上的不同,而是在生活水準上有巨大差距。我們不明白馬可為什麼要作出這種決定。可能隻是出於單純的善意,或者也想讓蠻族生活在意大利人中間,以使習慣了和平的本國人有所警醒。

總之結果是狼狽不堪,連一年都沒到就已見分曉。移民們成群結隊襲擊了拉韋納城區,燒殺劫掠,無惡不作。直到鎮守阿爾卑斯和意大利本土的部隊趕到,才好不容易將他們鎮壓下去。然而此時,拉韋納居民們的不滿已經轉向了作出這一決策的皇帝。馬可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將移居到拉韋納近郊的日耳曼人全部趕出了意大利半島。我們不知道這些人究竟去了哪裏,羅馬大概是提供了和其他移民相類似的土地,讓他們第二次移居。

有那麼幾位後世的曆史學家,喜歡批判馬可此時的政策,認為這是羅馬帝國蠻族化的發端。可是,堅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大概沒有想過,早在羅馬帝國建立以前,尤裏烏斯·愷撒就已經開創了這種“蠻族化”的先例。縱然我們不去爭論什麼羅馬的蠻族化和蠻族的羅馬化,隻要擊退入侵蠻族就算萬事大吉的時代也全都一去不複返了。

那麼,處於時代變化中的馬可本人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了吧·或者他還沒有意識到·又或是他在公元172年真正開始第一次日耳曼戰爭時還沒有意識到,但到6年之後的第二次日耳曼戰爭時就已經意識到了·羅馬皇帝是羅馬軍隊的最高負責人,如果此人身在前線,那麼整個戰線的戰略都由皇帝親自決定。可戰略並不是隻靠正確把握現狀就能夠確立的,而需要將過去、現在和將來全部納入視野,將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否則即使取得勝利,也難以有效利用勝利成果。如果沒能有效利用勝利成果,那麼戰爭雖勝猶敗。這種意識上的“自覺”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它正好可以作為一貫戰略的支柱,如果這種“自覺”的戰略支柱沒能確立,那麼戰爭就很容易陷入長期化。不但是遭受攻擊的一方,對進攻的一方,戰爭也是一種“惡”。因為是“惡”,所以盡早地結束戰爭的確就是“善”。

馬可·奧勒留也沒有忘記這一點。為盡早結束戰爭,羅馬軍隊的傳統就是投入大軍一蹴而就。為此,馬可的準備工作在三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羅馬軍隊的主力是軍團兵。即便在平時,一個軍團的6000名士兵中,也需要保持250名左右的補充兵員,因為隨時都會有20年服役期滿的人脫離隊伍。不過在公元170年的時候,補充兵員是平時的兩倍。因為在帕提亞戰爭時,羅馬軍隊遠征東方,帶回的瘟疫造成了減員,一年前克勞狄烏斯·弗龍托戰死時也造成了兵力折損。羅馬實行募兵製,需要花費時間等待誌願者的到來,所以不能保證及時補足缺額。為達到目的,馬可也隻好開始不擇手段。首先,他在軍團兵的輔助力量輔助兵中選擇出色的人,提拔為軍團兵。因為成為軍團兵的條件之一是擁有羅馬公民權,所以來自行省人民的輔助兵在編入軍團時,都被授予了羅馬公民權。這樣一來,又需要補充輔助部隊的空缺了。這時馬可甚至接受了奴隸之中的誌願者。出身於行省的輔助兵在25年的服役期滿後就能得到羅馬公民權,馬可承諾奴隸們也享有同等待遇。

這一點在普通公民中間也議論紛紛。把奴隸編入羅馬軍隊是布匿戰爭時候的事,當時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進行殊死決戰的羅馬派上了全由奴隸組成的兩個軍團。那時羅馬正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可是380年之後,曆史在重演,也難怪平民們大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