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31)(1 / 2)

尤裏烏斯·愷撒早就看透了蠻族的特性,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也因襲了這種思維,就是蠻族不善團結協作。故而後世有名的“divide etimperi”(分而治之)就逐漸被確定為羅馬的對外政策。公元172年日耳曼各部族雖然結成了共同戰線,但他們並沒有團結在同一個領袖周圍共同對抗羅馬。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采取的戰略應該是先各個擊破,然後再全麵進攻,可是當初羅馬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呢?

羅馬在寬闊的平原上拉出大軍展開會戰,能夠發揮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因為這種方式的戰鬥可以充分運用戰略戰術,與敵軍麵對麵的大會戰也能發揮出軍令嚴明和日常訓練的效果。相反,羅馬軍隊很不擅長同蠻族戰鬥,因為蠻族本來就沒有什麼一貫戰略,當然也就無從把握。在這種情況下的有效辦法,就是愷撒曾經施展過的策略,即先迫使敵軍集結,然後予以打擊,最後取得巧妙絕倫的戰果。這樣一來,敵方歎服,連未曾加入戰端的人都會在勝利者麵前低下頭來。一次這樣的會戰,能在盡量減少敵我雙方犧牲者數量的情況下達到戰爭目的,是非常合理的手段。之所以也要減少敵方的犧牲,是從勝利後統治管理的角度加以考慮的結果。不過即便是愷撒,在阿萊夏戰役之前采用的也都是各個擊破的戰術。

但話又說回來,能在一年裏就發現戰略方麵的失誤,對馬可和羅馬二者而言都是很幸運的事。公元173年的戰役,首先限定在了雷根斯堡到布達佩斯之間的多瑙河北岸,敵人仍舊是馬爾科曼尼和誇地兩大部族,不過發生變化的是,這次羅馬軍隊並沒有直接進攻這兩大部族,而是首先把矛頭對準了他們旗下的中小部落。馬爾科曼尼和誇地兩大部族的專橫跋扈也是因為有下麵這些中小部落為之張目。如果能將他們各個擊破,大部族也就無所謂大了。毋庸置疑,羅馬的戰略就是要先砍掉敵人的爪牙,然後再集中力量一舉擊潰。我之所以在這裏強調毋庸置疑,是因為我們並沒有連貫的戰記和記述戰略的史書,而僅是憑借想象,根據前後的戰況,推測出173年羅馬軍隊的戰略就是如此,並且也已經取得了成功。

以往羅馬軍隊的作戰方式,是由重裝的軍團兵、輕裝的輔助兵,以及機動部隊騎兵組成6000人的軍團,在軍團長的率領下衝鋒陷陣。可是這一年羅馬改變了做法。各軍團分成不同兵種的幾支部隊,任憑他們分別進擊各個中小部落。在公元173年的一整年裏,由皇帝擔任議長的總參謀部可能都在指揮這種作戰。

還是因為缺乏戰記,從紀念柱上也難以找出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無法獲知這種新戰略的具體成果。不過倒是有一份曆史學家遺留下來的資料。率領騎兵團的瓦萊利烏斯·馬克西米亞努斯,和敵方納利斯提部落的酋長單打獨鬥,最後殺死了對方。蠻族失去了首領,四處潰逃。納利斯提部落是馬爾科曼尼人的一支,他們脫離戰線是對馬爾科曼尼人勢力的削弱。皇帝馬可特地把全軍召集到一起,在眾人麵前高度讚揚了騎兵團長馬克西米亞努斯立下的軍功。

這時的馬庫斯·瓦萊利烏斯·馬克西米亞努斯應該在40歲左右,出身於潘諾尼亞行省,本來是個行省民,應該屬於羅馬軍隊中那種身經百戰苦熬出頭的人物。在帕提亞戰爭中,他嶄露頭角,表現突出,於是在日耳曼戰爭中負責指揮騎兵團。他的第一烏爾庇亞騎兵團駐紮在阿拉波那,正好位於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兩大軍團基地之間。今天這個地方是匈牙利的傑爾,當然也瀕臨著多瑙河。

此人就是電影《角鬥士》中主人公的原型。因為馬克西米亞努斯這個名字過於拗口,電影將其改為馬西墨斯。不過此人後來成為角鬥士的情節則是虛構的。盡管是虛構,但我們分析他被虛構的原因也同樣大有裨益。關於他以後的故事,我們還將在皇帝康茂德的篇章裏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