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34)(1 / 2)

我有一位非常信賴的朋友,現在我知道他背叛了我。如果以後的危機都隻針對我個人的話,我願意聽憑軍團和元老院在我和卡西烏斯之間作出選擇。如果卡西烏斯獲選,我也不訴諸戰鬥,隻會心平氣和地把帝國交給他。因為這是對國家和公民危害最小的解決辦法。

可是,東方的形勢極為緊迫,以至於我不得不作出判斷,那就是如果這樣討論下去的話,對國家和公民都是不利的。所以我想,為了國家和公民,我應該勇敢地麵對這種與身處戰鬥前線同樣的危險。我已老邁,狀況不佳,吃飯和入睡都很困難。可是,我仍然願意等待你們的支持,然後以毫不動搖的決心,處理這一問題。

這番講話情真意切,多瑙河前線的將士也都注視著深受疾病折磨但仍不離前線的皇帝。支持馬可的聲音不但響徹多瑙河前線,而且成了帝國西方的共同聲音。在駐守西方的軍隊中,非但沒有響應卡西烏斯的軍團,連思想動搖的人都沒有。

麵對危機時,需要尋求多種解決措施,按照重要程度排出先後順序,然後依次實施,這才是最安全有效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決定先後順序,這樣就不得不同時推進多種措施。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速度和果斷。馬可在氣質上就喜歡深思熟慮,隻有和別人商議才能下達決定,可是在公元175年春天,他卻表現得幹脆利落。下麵列舉了他當時的決斷。

一、確定帝國西方的軍事力量全都支持自己。這一點我們已經講述過了。二、要求羅馬元老院判決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為“國家公敵”,並對外宣布。

在致羅馬元老院的請求信中,馬可這樣寫道: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我認為絲毫不存善念的人是沒有的。縱然卡西烏斯辜負了我們的希望,可是在我的內心,仍無意使用尖刻的言辭去侮辱他的人格。

馬可這封書信的風格和他對將士們的演講如出一轍。我們說這個皇帝如果不是正直純粹、光明磊落的人,那麼就隻能是巧舌如簧、城府極深的人。

這種高風亮節的做法麵對士兵取得了成功,元老院也全票通過了對卡西烏斯“國家公敵”的宣判。盡管隻是一時的輕舉妄動,但敘利亞總督卡西烏斯的罪行是一目了然的。

三、把在首都讀書的兒子康茂德召回多瑙河前線基地。馬可想要表明,如果自己出現意外,那就由兒子繼位。即使在帝政時期的羅馬,人們依舊不認為皇位的世襲,即父死子繼是天經地義的。如果要世襲,就應該公開宣布。皇帝一般采用收為養子的方式明確繼承人的地位,或者行皇太子禮。

康茂德在5月末離開首都,6月初就到了多瑙河畔的父母身邊。馬可有14個子女,但活到成年的隻有五女一男,所以康茂德實際上等於獨生子。他出生於公元161年8月31日,當時隻是13歲的少年,還沒行過成人禮。

傳說7月7日是羅馬建國的初代國王羅穆路斯死後升天的日子,馬可選擇了這一天,在多瑙河畔舉行了麵向諸神供奉犧牲的典禮,以此作為康茂德的成人禮。在羅馬時代,用拉丁語表述成人禮為“togavirilis”,直譯過來就是“壯年男子的托加”,在那之前,人隻能穿短衣,舉行過成人禮之後,人們就可以在隆重場合穿托加了。不過,在康茂德這裏,成人禮之後又舉行了一個儀式,皇帝向康茂德授予了“預備第一公民”的稱號,相當於後世英國的“prince of Wales”

(威爾士親王)。舉行了成人禮的康茂德還差兩個月才到14歲,很明顯是提前了。還有一項措施,雖然按順序排在了最後,但馬可針對卡西烏斯叛亂采取的重要措施幾乎都是同時推進的,所以這項措施也同樣迅速實行,即是和正處於交戰狀態的薩爾馬提亞人議和。馬可告知軍團和元老院,自己要親自前往東方去鎮壓叛亂。對此時的他而言,最擔心的就是多瑙河防線。

戰端雖然才拉開兩三個月,然而士兵們已經開始向馬可歡呼帶有勝利者意味的“皇帝”(Imperator)了。所以說薩爾馬提亞戰爭是在羅馬方麵占據優勢的狀態下展開的,遭到痛擊的薩爾馬提亞人對羅馬提出的議和要求當然求之不得。盡管叫做議和,但對羅馬而言隻是暫時的休戰,在羅馬無須作出讓步的條件下,很順利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