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192年在位)
電影與曆史
馬可·奧勒留在“聲音”上,留有表達自己哲學思考的著作《沉思錄》,在“形象”上,他的騎馬像可謂羅馬帝政時期造型藝術的最高傑作。而他的兒子康茂德留給後世的“形象”,則是頭披獅子皮,手持短棒模仿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一尊眼神空洞的半身像。康茂德自己沒有留下“聲音”,但有一個同代人替他留下了,此人就是比康茂德年長6歲,當時居住在羅馬的卡西烏斯·狄奧。曆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毫不留情地稱康茂德的統治是“帝國的災難”。
以上的種種不利,當然會影響到後世的曆史學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用前三章總結了到馬可·奧勒留時代的帝國曆史,從康茂德開始正式進入主題。也就是說,羅馬帝國的衰亡是從康茂德時代開始的。自吉本以來直到當代,200多年的時間裏,這種看法一直沒有變化。
在羅馬曆史上,被人們視為昏君的,有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圖密善等人,自從伏爾泰開始為提比略辯護以來,人們不再糾纏於克勞狄烏斯和圖密善的個人品質,而是重新評價他們作為統治者的曆史作用。在吉本的時代,研究曆史隻能依據僅有的文獻資料,但是後來通過對各種遺址、碑文、貨幣等的實證研究,使這些“昏君”有了恢複名譽的可能。就連尼祿,人們也認為他在金融、外交以及大火災之後的羅馬規劃方麵成績斐然。唯獨沒有得到救贖的昏君是卡利古拉,但卡利古拉的在位時間隻有短短4年。而另一個尚未得救的就是康茂德,在位時間12年。並且,後世評價皇帝康茂德時還有一個特別的問題始終無法回避,那就是賢明的馬可·奧勒留明知兒子不能勝任,為什麼還把帝位交給他呢?馬可這樣一個熱烈追求正確人生方向的人,不可能僅僅出於溺愛就做出這種不負責任的事情來。迄今為止,共有兩部電影涉及康茂德,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一部電影是1964年上映的The Fallofthe Roman Empire,我們忠實地把片名直譯為《羅馬帝國衰亡史》,實際上對一部電影來講,這種譯法顯然有些誇張了,由此可見,吉本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電影導演是安敦尼·曼,亞力克·吉尼斯飾演馬可·奧勒留,克裏斯托弗·普盧默飾演兒子康茂德,而女兒露西拉公主的扮演者是索菲亞·羅蘭,老皇帝馬可暗中屬意的托付帝國的將軍則由在電影《賓虛》中飾演反派角色的史蒂芬·博伊德扮演。
第二部電影《角鬥士》(Gladiator)拍攝於2000年,這個詞是由“角鬥士”的拉丁語“gladiātor”翻譯成英語而來的。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老皇帝馬可由理查德·哈裏斯(Richard Harris)扮演,康茂德由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扮演,康茂德的姐姐露西拉在劇中是女一號,但劇中真正的主角還是馬西墨斯,老皇帝馬可想把帝國托付給他,由羅素·克勞(Russell Crowe)扮演。
這兩部電影的劇情,都是講述馬可認為兒子康茂德不能勝任皇位而想把一位部將立為繼承人。發現了這一點的康茂德先發製人,殺死了父親。雖然第一部電影中是禦醫揣摩到了康茂德的心思,為了討好代為動手的,但是在這兩部電影中,馬可都不是病逝而是遭人殺害的。
電影與書籍不同,無法對複雜的背景關係進行解釋。雖然很多用文章難以表達的事情用圖像瞬間就能表達出來,但從傳送信息的質與量上看,文章還是比電影要有力得多。不過,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可以接受如此信息的頭腦和情感,因此書籍的讀者與電影觀眾相比數量懸殊。而我寫的既然不是電影劇本,就總希望自己能詳細鋪陳事件複雜的背景關係。
那麼,馬可明知兒子不合格,為什麼還一定要讓他繼承皇位呢?其實這個問題在前麵已經有所闡述了,就是馬可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