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39)(1 / 1)

在這場正式名稱為“expedition Germania secunda”的第二次日耳曼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指揮官都聲名鵲起,而其中率領騎兵團的瓦萊利烏斯·馬克西米亞努斯表現最為出色。出身於潘諾尼亞的他充分利用了騎兵部隊的機動能力,擾亂敵陣,不給對方絲毫喘息之機。他的活動範圍甚至深入多瑙河以北120公裏。因為馬可計劃中的行省把後世的捷克都包括了進去,所以可以說馬克西米亞努斯幾乎踏遍了整個戰場。皇帝為表彰他的戰功,任命他為駐紮在布達佩斯的第二亞狄托裏庫斯軍團的軍團長。也就是說,把麵對敵軍的最前線交給了他。不過,軍團長必須有擔任執政官或法務官的經曆,總之要有元老院議員的資格。從行省一步一步磨煉出來的馬克西米亞努斯不具備這種條件。馬可絲毫沒有猶豫,當場提名他為議員,並請求元老院予以通過。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羅馬方麵沒有犧牲。這一年的執政官之一尤裏烏斯·維魯斯就陣亡了。連司令官都有陣亡的,那麼其手下犧牲的士兵肯定為數不少。不過,羅馬方麵一直占據著壓倒性優勢。既然已經勝利在望,將士們當然個個奮勇爭先。

馬可決定在卡農圖姆以西50公裏的維德伯納(今維也納)過冬。這裏同樣是軍團基地,距離卡農圖姆也不遠,但這裏比較安靜。既然皇帝遷移駐地,那麼整個作戰指揮部也都跟著轉移。從公元179年到180年,維也納人來車往,人們都在為春季開始的第二次日耳曼戰爭的第二年精心準備著。

如果是在瀕臨地中海的南國,戰爭3月份就可以展開,但是到了北方多瑙河流域,這個時間就來得遲一些。皇帝馬可正是在這時候病倒的,即公元180年3月初,戰爭迫在眉睫的時刻。

可以說馬可·奧勒留一直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即使禦醫不說,他自己也知道這一次是氣數將盡了。

他將兒子康茂德和軍隊的重要將領都召到了房間裏,麵對在第二次日耳曼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總督和將軍們,囑托了兩件事:

第一,請他們輔佐康茂德盡力維護帝國的安全,絕不能發生內戰。第二,繼續日耳曼戰爭。估計到秋季,行省化進程中軍事製霸的第一階段目標就有望達成。宣布遺言後,皇帝開始拒絕服藥,也拒絕食物,甚至連水都不喝。對羅馬的男人們而言,半死不活地苟延殘喘是一種恥辱。而且馬可作為斯多葛學派的門徒,從容就死是自己終止人生的應有方式。

得知皇帝病危的消息,士兵們也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他們不僅為最高司令官走向死亡而哀傷,還因為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他們已經習慣了一直在前線督戰的皇帝。他們看到馬可的生命正在走向盡頭,就如同身邊的戰友永遠離去一樣苦惱和悲傷,而將領們的心情也同樣如此。

4天過後的3月17日,馬可離開了人世。再過一個月他就59歲了。作為治理國家的皇帝,他在位19年,盡管個人氣質不適合於軍事征戰,但在這19年裏戰爭從未停息。軍團基地中央的廣場上,在整裝列隊的將士們麵前,躍動的火焰逐漸包裹了皇帝的遺體。皇帝的骨灰將入葬台伯河畔的陵園。在北方,遙遠的多瑙河畔,這個寫下“我熱愛綠影婆娑的西裏歐山,我熱愛羅馬”的人,在夾雜著細雪的冷雨中告別了人間。馬可·奧勒留是第一個逝於前線的皇帝。

隨著皇帝的逝世,出現了皇位繼承的問題。而康茂德已經是共治皇帝,雖然他隻有18歲又5個月,但還是平穩地接管了權力,繼承了大祭司職位。康茂德從此成了唯一的皇帝。

馬可的第一項遺言,要求眾人輔佐年輕的皇帝,維持帝國的安全,避免內戰。這第一點被完美地實現了。然而第二項遺言,在堅持戰爭上則非常不盡如人意。

這一年,卡西烏斯·狄奧25歲,不久他移居羅馬。他在後來撰寫的史書中,這樣評價馬可·奧勒留:

以這個人真摯的生活方式,以及貫徹一生的強烈的責任感,如果能遇上幸運的太平盛世就太好了。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他首先身體健康狀況極為不佳,其次則是在位期間飽嚐了各種苦難。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才會對他抱有更深厚的敬意,何況還有他那深邃的思想。作為皇帝,他所麵對的問題都是陌生而艱難的。盡管如此,馬可·奧勒留還是以病弱之軀堅持活到了59歲,成功地延續了羅馬帝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