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皇帝康茂德(2)(1 / 2)

羅馬的法律不會允許他有類似的言行,他也絕不能無視羅馬國家正式的主權擁有者元老院和羅馬公民,那不是馬可·奧勒留的風格。也就是說,康茂德絲毫沒有弑父的動機。總之,不論有多少人競爭,隻要康茂德活著,他共治皇帝的地位就固若金湯,而這也正是馬可·奧勒留所期待的結果。

這麼看的話,《羅馬帝國衰亡史》也好,《角鬥士》也好,劇情都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當然電影可以虛構,但如果在一開始就這麼虛構的話,那接下來的故事就隻能繼續虛構下去了。接下來讓我們比較曆史事實,討論一下《角鬥士》的虛構情節,以及這部電影的主人公馬西墨斯和他在史實中的原型馬克西米亞努斯之間的差異。

一、羅馬時代的史書和編年史都不曾提到過馬可·奧勒留死於他殺。這裏邊隻有一個例外,就是卡西烏斯·狄奧的著作。不過即使在這唯一的資料中,作者也隻是陳述了人們謠傳禦醫為迎合康茂德而毒死了皇帝。而且這個謠言並不是在馬可死後就立刻散布開的,而是在康茂德的弊政暴露無遺,即馬可離世10年後才開始流傳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采納了這個禦醫下毒說,畢竟電影可以虛構。實際上馬可在最後幾年裏,身體的衰弱是常年侍奉在他身邊的家臣和將軍們人所共知的事實。如果皇帝馬可也像其他戰死沙場的將領一樣立一塊墓碑,那麼碑文恐怕也是“一個為國家安全奉獻了一切的人永垂不朽”之類的話。他勉強以老邁之軀一直奮鬥到59歲,人生的最後迎來的就是死亡。沒有一冊史書指出康茂德和馬可的死有瓜葛,至於後世的曆史書都是以文獻史料為基礎的,同樣沒有一冊認為是康茂德殺死了父親。

二、在電影《角鬥士》中有一個場麵,皇帝在自己的大帳中召見為當天獲勝立下功勞的將軍馬西墨斯。馬可最後表示想讓對方取代康茂德,成為皇位繼承人。不過在說這番話之前,皇帝詢問將軍有什麼願望。當時馬西墨斯回答,說自己想回到家人身邊。盡管這個情節是為了強調主人公的個人性格而安排的,不過在馬可·奧勒留看來,這種回答已經足以說明馬西墨斯不適合做皇帝。

在電影中,馬西墨斯指揮的是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混編部隊,說明這是個軍團。既然是軍團,那麼光是主力的軍團兵就有6000人,再加上輔助兵就可達1萬到1.2萬人之多。激戰之後盼望與家人團聚,這是大家都可能產生的想法。

在羅馬軍中,軍團兵20年、輔助兵25年期滿可以退伍,但是將官沒有這種製度。雖然可以告老還鄉,但羅馬的老年是從60歲開始算的,並且由於無人接替等原因,一直留在前線的老將也為數不少。至於身為最高司令官的皇帝,更是不能以任何理由離開自己的崗位。

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最早本來在希臘人中間興起,之所以能被羅馬時代的精英階層廣泛接受,就是因為這種哲學為羅馬的男人們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第一,這種哲理被羅馬人接受後形成了法律規範,但對於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都各有不同的其他眾多民族而言,這種哲理也可以成為一種綜合文明。第二,讓這種哲理在各個民族間廣泛傳播是對這種哲理的效用有認識能力和實施能力的人的任務。羅馬的精英認為,這些“有認識能力和實施能力的人”正是自己。

“Stoic”(禁欲的)這個詞本來是形容推廣斯多葛(Stoa)學派哲學時所追求的一種態度,所以羅馬的精英階層對公務的態度也是“Stoic”。不,至少他們認為這時應該“Stoic”。因而除了事務性人員,羅馬的所有國家要職都沒有薪酬,人們稱這些職位為“光榮的職務”。

但是,以希臘為濫觴的地中海文明卻認為“中庸”最重要。所謂中庸,就是指“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如果真的能夠實現禁欲,那麼人們就不必為生活如此操勞了。隻要直麵人性,就能發現那種偉大的“道”不可能存在,所以古希臘人思考的是在兩個相反的“道”之間取得平衡。相對於重視公務的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則側重“私務”和內心,認為人“內在的東西”更重要。我們常把伊壁鳩魯學派翻譯為“享樂派”,這恐怕容易引起誤解,實際上翻譯為“私生活派”比較合適。因為不管怎麼說,這個學派和斯多葛學派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認為私生活比公共生活更重要。